滇杂37:云南大地上的绿色希望

2024-07-29 03:11:59 发布

在云南这片多彩的土地上,稻作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用智慧和汗水孕育出了一种新型粳型杂交水稻——滇杂37。它不仅承载着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的科研梦想,更是对这片土地深情的回馈。

滇杂37的诞生,是2005年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利用合系42-7A这一特殊不育系与恢复系引恢1号的完美结合。它的株型紧凑,剑叶挺直,展现出一种朴实无华却充满生命力的姿态。全生育期171天,株高98.4厘米,穗长21.6厘米,穗总粒数164粒,穗实粒数125粒,千粒重26.8克,亩有效穗22.3万穗,成穗率高达79.8%,落粒性适中,这些数据背后,是科研人员对每一粒稻谷的精心培育和期待。

在米质检测中,滇杂37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出糙率82.2%、精米率72.2%、整精米率68.1%、垩白粒率36%、垩白度6.0%、直链淀粉15.0%、胶稠度86mm、粒长5.6mm、长/宽2.0、透明度1级、碱消值5级。这些指标不仅反映了滇杂37的优良品质,更预示着它在餐桌上的无限可能。

然而,滇杂37并非完美无缺。它对白叶枯病有中感,对稻瘟病则较为敏感。这提醒我们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更加注意防治措施,以确保这一优良品种能够健康生长。

在产量表现上,滇杂37在云南省杂交粳稻品种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达到736.6千克,比对照增产3.0%,增产点(次)率达到56.25%。生产示范中,一般亩产在598.3~910.5千克之间,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显著。

滇杂37适宜在云南省滇东海拔1650米以下和滇西海拔1750米以下的粳稻区种植。它不仅是科研人员的心血结晶,更是农民增收的希望。让我们共同期待,滇杂37在云南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