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17号:中国农科院精心培育的优质稻种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稻米不仅是餐桌上的主食,更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一种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精心培育的稻米新品种——中花17号。这不仅是一个品种名称,它还承载着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对农业发展的承诺。
品种起源与特性
中花17号,原名94-1017,是经过严格筛选和培育的粳型常规稻品种。它的诞生,源于中花8号与沈农1033和IR20的杂交。这种稻米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约为174天,与市场上常见的中作93品种相当。它的高度适中,达到104.7厘米,每穗的总粒数约为120.1粒,结实率高达89%,千粒重为24.1克。在稻瘟病的抗性上,中花17号达到了5级,显示出良好的抗病能力。而米质方面,整精米率72.2%,垩白米率仅为7%,垩白度0.9%,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这些指标都表明了中花17号的米质是上乘的。
产量与表现
在2002年的区域试验中,中花17号的平均亩产达到了548公斤,虽与对照品种中作93相比增产2.2%(不显著),但这一数据已经足够令人瞩目。2003年的续试中,平均亩产543.9公斤,与对照品种相比略有减产,但两年的区域试验平均下来,中花17号的平均亩产为546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0.9%。2003年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为519.4公斤,虽略有减产,但整体表现依然稳定。
栽培技术要点
中花17号的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首先,培育壮秧是关键,播种时间应与中作93同期,秧龄控制在45天左右;其次,移栽时,应选择26.7×10厘米的栽插规格,每亩种植1.3-1.5万穴,每穴插1-3苗;在肥水管理上,一般每亩施用纯氮16公斤,底肥施用五氧化二磷6公斤,并配合施用钾肥。水浆管理上,要做到浅水勤灌,适时晒田,齐穗后10天干干湿湿,收获前7天停水;最后,防治病虫,特别要注意稻瘟病的防治。
审定意见
经过严格的审核,中花17号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已通过审定。它不仅熟期适中,产量中等,而且米质优良,是北京、天津、河北省中北部一季春稻区的理想选择。中花17号的推广,无疑将为这些地区的稻米生产带来新的活力和希望。
中花17号,不仅是一个品种,它代表了中国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对粮食安全的承诺。让我们一起期待它在田野中绽放的那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