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中国如何从“一把椅子”到“世界第三”?

2024-10-20 10:00:03 发布

2023年春节,电影《流浪地球2》中中国量子计算机MOSS的震撼亮相,不仅令观众惊叹,也展示了量子计算技术在现实世界的巨大潜力。然而,量子计算机并非虚构,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正是一段由梦想到现实的传奇。

20年前,6位年轻科学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间简陋教室“8013”里,开始了他们的量子计算梦想。他们的目标是构建中国自己的量子计算机,这不仅意味着研发速度的指数级提升,更代表着国家科技力量的飞跃。

郭国平,这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教授,是当年6人小组的一员。他和他的团队在2009年成功复现了量子霍尔效应,为量子芯片和量子计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然而,量子计算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面对企业对前沿研究的犹豫,郭国平和团队选择了自主创业,2017年,他们成立了本源量子,致力于研发工程化的量子计算机。

研制量子计算机是一项跨学科的系统工程,从物理到软件,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团队成员贾志龙博士为了提高量子芯片的良品率,甚至亲自研制了激光退火仪,这一国内首台量子芯片工业生产母机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在量子芯片领域的突破。

2021年,本源量子交付了中国第一台量子计算机,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量子计算机整机交付能力的国家。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团队成员们无数个通宵达旦的努力,是郭国平卖掉自己房子的牺牲,是实验室里那一叠没有姓名的“共享白大褂”的见证。

如今,当年的6人小组已经发展成为200多人的年轻科研团队。他们中的许多人,如张辉博士,放弃了高薪工作,选择回归科研,追逐“造中国自己的量子计算机”的梦想。

郭国平深知,量子计算的发展不仅需要科研和工程技术,还需要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本源量子从第一代6比特超导量子芯片夸父KF-C6-130到即将推出的“悟空”量子计算机,已经经历了数次迭代。他们牵头成立的量子计算产业联盟,正与行业伙伴共同构建着量子计算的产业生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重要性,郭国平对此深有感触。他呼吁全国的量子计算科研工作者紧密合作,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共同攀登量子计算的科学高峰,为打造更强的中国量子计算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