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麦15号:河北的抗旱小麦新星

2024-08-01 03:20:34 发布

在河北省的广袤田野上,一种名为“石麦15号”的小麦新品种正以其出色的抗旱性能和稳定的产量表现,成为当地农民的新宠。由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联合培育的这一品种,自2007年11月通过审定以来,已在河北省中南部冬麦区和黑龙港流域冬麦区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石麦15号的育成年份为2005年,经过两年的区域试验,2006-2007年平均产量达到了427.43公斤/亩,相较于对照品种沧6001增产了12.81%。这一增产效果在2007年的生产试验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产量达到了454.71公斤/亩,增产11.33%。

作为半冬性小麦,石麦15号的生育期约为243天,与沧6001相当。它的幼苗半匍匐生长,叶片呈绿色,分蘖力强,亩穗数高达42.7万,穗层整齐。成株株型紧凑,旗叶上冲,株高约75.7厘米,具有较好的抗倒伏能力和抗寒性。此外,石麦15号的穗型为纺锤型,短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饱满,穗粒数平均为32.0个,千粒重37.4克,容重达到770克/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石麦15号的抗旱性。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的人工模拟干旱棚和田间自然干旱环境下,2006年和2007年的抗旱指数分别达到了1.119、1.276和1.159、1.208,显示出其在干旱条件下的突出生存能力。

在品质方面,石麦15号的蛋白质含量为13.49%,沉降值13.5毫升,湿面筋30.0%,吸水率57.1%,形成时间1.8分钟,稳定时间1.8分钟,这些指标均显示其良好的面质特性。

然而,石麦15号在抗病性方面表现一般。2006年和2007年的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该品种对条锈病高感,对叶锈病和白粉病中感,因此在种植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病害的防治。

在栽培技术方面,石麦15号适宜在10月上旬播种,播种量根据肥水条件不同而有所调整,从7.5公斤/亩到11公斤/亩不等。施肥方面,底肥以纯氮7~8公斤/亩和纯五氧化二磷8~10公斤/亩为宜,追肥则在起身期末、拔节期初一次性施入,追施纯氮6~7公斤/亩。灌溉方面,应根据水浇条件,重点保证拔节和抽穗两个关键时期的水分供应。此外,播前需进行药剂拌种,以防治地下害虫及黑穗病,小麦抽穗后要及时防治麦蚜。

综合来看,石麦15号以其在干旱条件下的卓越表现和稳定的产量,成为了河北省冬麦区农民的优选品种。随着节水农业的推广和水资源的日益紧张,石麦15号的种植前景广阔,有望为河北乃至更广泛地区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