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育6391:新疆农业科学院的玉米新品种,西北农业的希望
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农业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正是这样一颗希望的种子——新育6391。这不仅是一个品种名称,更是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智慧的结晶。
新育6391,一个经过国家严格审定的玉米品种,编号国审玉20233005,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玉米种植领域的又一里程碑。这个品种的诞生,是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科研人员的辛勤工作和不懈追求的结果,他们通过新自6611与新自5516的精心选育,培育出了这一新品种。
新育6391的植株,从幼苗到成熟,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生命力。它的生长周期为135.2天,与对照品种相比,稍晚熟0.4天。幼苗的叶鞘呈现紫色,而花丝和花药则分别呈现黄绿色和黄色,颖壳为绿色。植株的株型为半紧凑,株高达到了272厘米,穗位高101厘米,成株叶片数为19片。它的果穗呈筒型,穗长22.3厘米,穗行数在14至16行之间,穗轴为白色,籽粒为黄色,百粒重达到35.7克。
在抗病性方面,新育6391对大斑病有感病性,但对茎腐病有中抗性,对穗腐病和丝黑穗病则表现为高感病性。在收获期,籽粒含水量控制在19.4%,且绝大多数情况下(96.9%)籽粒含水量不超过25%,100%的点次籽粒含水量不超过28%。此外,新育6391的抗倒性表现优异,倒伏倒折率之和不超过5.0%的达标点比例达到了90.65%,籽粒破碎率仅为3.05%。
在营养成分上,新育6391的籽粒容重为748克/升,粗淀粉含量高达73.97%,粗蛋白含量为9.38%,粗脂肪含量为4.54%,赖氨酸含量为0.30%。这些数据不仅显示了新育6391的高产量潜力,也反映了其作为饲料或食品原料的高营养价值。
在产量表现上,新育6391在2021年和2022年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分别为997千克和964千克,比对照品种分别增产3.1%和3.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981千克,比对照增产3.2%。2022年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更是达到了989千克,比对照增产5.0%。
对于种植新育6391,适宜的播种期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种植密度建议为6000株/亩左右。在栽培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防治丝黑穗病、穗腐病和大斑病,并注意防止倒伏。
经过严格的审定,新育6391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并已通过审定。它适宜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榆林地区、延安地区,宁夏引扬黄灌区,甘肃省陇南市、天水市、庆阳市、平凉市、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州海拔1800米以下地区,以及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大部分地区,新疆昌吉州阜康市以西至博乐市以东地区、北疆沿天山地区、伊犁州直西部平原地区种植。
新育6391,不仅是一个品种,它代表了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对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也是西北地区农业发展新的起点。让我们期待新育6391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