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17号:晚播早熟小麦的丰收希望
2024-08-10 03:49:55 发布
在山东省的广袤田野上,一种名为“济宁17号”的小麦品种以其出色的产量和适应性,成为农民朋友的新宠。这个品种,原代号为济宁9944,是济宁市农科院通过精心选育,以莱州953为母本,石90-4005为父本有性杂交而成的成果。
济宁17号在区域试验中表现出色,2001-2003年的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达到了422.74公斤,比鲁麦15号增产7.53%;而在2003-2004年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更是高达445.67公斤,增产幅度达到了11.09%,这一数据无疑给晚播早熟小麦的种植带来了新的希望。
作为半冬性小麦,济宁17号的幼苗匍匐生长,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平均亩最大分蘖可达91.5万个,有效穗数为34.5万穗。它的生育期为222天,与对照品种相当,株高适中,为73.0厘米,穗粒数为30.3粒,千粒重45.2克,保证了籽粒的饱满度和产量。
在抗病性方面,济宁17号表现出中抗条锈病和纹枯病,高感白粉病,但在叶锈病方面则表现为中抗或中感,这为种植者提供了一定的抗病性保障。此外,它的品质检测结果显示,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出粉率等指标均表现良好,面粉白度高达94.36,吸水率和形成时间等指标也符合优质小麦的标准。
为了充分发挥济宁17号的潜力,栽培技术要点也非常重要。适宜的播期为10月25日左右,每亩基本苗数为25万。种植时需施足基肥,确保土壤湿润,适时浇越冬水。春季返青至起身期要划锄提高地温,促进分蘖成穗。3月下旬及时追肥,4月下旬注意防治白粉病,5月上旬则要防治蚜虫,以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
济宁17号在鲁南、鲁西南地区作为晚播早熟品种推广种植,不仅提高了小麦的产量,也为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它的故事,是科技与土地的完美结合,是希望与丰收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