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疫情:如何有效防控这一养殖业的隐形杀手?

2024-07-01 01:21:07 发布

猪丹毒,一种由猪丹毒杆菌引发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包括高热、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疹块性症状以及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和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这种病不分季节,尤其在高温多湿的雨季更为常见,全球范围内均有散发或流行的情况。猪只无论年龄大小,都可能成为感染对象,但3至6月龄的架子猪和肥猪以及母猪是主要的感染群体,严重时死亡率可超过50%。

近年来,我国南方多地出现了猪丹毒疫情,主要表现为肥猪和母猪的急性死亡,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损失。急性猪丹毒的典型症状包括食欲减退、体温急剧升高至41°C以上、精神萎靡,病情发展迅速,往往发现时已难以救治。

以江西省乐平市某规模化猪场为例,2014年8月,该场出现了肥猪和母猪的急性死亡情况,肥猪发病率达100%,死亡率约10%,母猪死亡率约2%。病理解剖显示典型的败血型病变,如淋巴结肿大出血、大肠浆膜灰白色坏死灶、肺大叶性肺炎等。

针对猪丹毒的防控,提出了以下措施:首先,加强日常巡视,一旦发现病猪立即进行紧急治疗,使用高剂量的阿莫西林和解热镇痛药物。其次,全群使用阿莫西林和多维拌料进行预防保健,并在停药一周后接种猪丹毒活疫苗。这些措施在执行后一周开始见效,两周后病情基本稳定。

然而,猪丹毒的防控并非一劳永逸,药物控制期短暂,一旦停药,病情可能迅速恶化。此外,近年来许多养殖场忽视了育肥猪的抗体水平监测,导致猪瘟、伪狂犬病等基础疫苗的抗体合格率极低,这可能是猪丹毒等疾病频发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强疫苗接种和抗体监测,对防控猪丹毒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