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近赏葵1号”:中国科学院培育的向日葵新品种
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白银市科近重离子束生物产业创新研究院的精心培育下,一种名为“近赏葵1号”的向日葵新品种应运而生。这款向日葵以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和高产特性,为农业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
“近赏葵1号”作为观赏型向日葵,拥有110天的生育期,是HA-20-2与133-BR9-4杂交而成的杂交种。植株生长整齐,株高可达145厘米,茎粗2.50厘米,叶片数多达32片。其花朵特征尤为突出,舌状花呈中等黄色,花盘直径18厘米,形状平整,倾斜度为3级,为观赏提供了极佳的视觉享受。
在籽粒方面,“近赏葵1号”同样表现出色,粒型为窄卵形,主色黑色,条纹灰色,粒长1.21厘米,粒宽0.57厘米,百粒重7.19克。单盘粒重高达61克,籽仁率72.10%,结实率75.20%,蛋白质含量19.10%,含油率45.29%,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其在籽实品质上的卓越表现。
在抗病性方面,“近赏葵1号”同样不输于其他品种,具有高抗盘腐型菌核病、中抗根腐型菌核病、高抗黄萎病、高抗黑斑病、中抗褐斑病的优良特性,为种植者减少了病害的担忧。
产量方面,经过两个生长周期的测试,亩产分别达到189千克和204.2千克,比对照品种北极光分别增产9.00%和8.90%,证明了其在产量上的显著优势。
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选地、播种、密植、轮作、田间管理、施肥、灌水以及病虫害防治等,这些详细的指导为种植者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现蕾期喷施速效硼和开花期放置蜜蜂,这些措施能有效促进向日葵的小花发育和提高结实率。
“近赏葵1号”适宜在甘肃兰州、白银、武威、金昌、张掖、酒泉等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区春季种植,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
这款向日葵新品种不仅在观赏性、抗病性、产量上具有显著优势,而且在栽培技术上也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是农业创新的杰出代表。随着“近赏葵1号”的推广,我们期待它为农业带来更多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