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如何度过“抗旱会战”?
2024-06-24 13:08:24 发布
12月8日,湖南省水利厅宣布解除水旱灾害防御三级应急响应,标志着长江流域长达四个月的“抗旱会战”画上句号。近期的降雨为这场持久战带来了缓解。
自7月以来,长江流域经历了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气象水文干旱。干旱不仅导致湖泊萎缩、草木枯萎,连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也遭受重创,湖床干涸,生物死亡。
面对如此严峻的旱情,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旱灾害防御局局长徐照明指出,干旱面积之广、程度之重,前所未有。10省(市)的农作物受旱面积超过2800千公顷,部分地区甚至面临饮水困难。
长江流域的旱情由多重因素造成:降雨量严重不足,极端高温持续,以及上游来水量创历史新低。“长江双肾”洞庭湖和鄱阳湖的干涸,更是加剧了旱情。
面对挑战,长江流域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预警、精细调度和聚集合力。水利部门提前发出干旱预警,优化水库群调度,确保了充足的水源储备。同时,通过精细管理,确保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中央水利抗旱救灾资金的支持下,各部门协调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临时提水引水、人工增雨等,全力保障了饮水和灌溉需求。江西全省投入了大量的机电井、泵站和机动抗旱设备,确保了供水。
尽管如此,气象部门预测后期降雨将继续偏少,长江流域可能面临连续干旱的局面。各地需要做好长期抗旱的准备,同时,今年的干旱也暴露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防灾减灾能力不足等问题。
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长江流域各地正在推进水利建设工作,如洞庭湖区北部补水二期工程、灌区节水改造等,以提高水源保障和灌溉能力。同时,还需提升抗旱信息化水平,建设监测预报站,提高旱情监测和预警能力。
这场“抗旱会战”不仅是对长江流域水利设施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是对未来抗旱能力提升的一次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