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子的自信与挑战:袁隆平论杂交水稻与国际竞争
在2009年的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以其谦和、慈祥的形象,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面对国内外种子市场的竞争,袁隆平教授展现了中国种子的自信与挑战。
袁教授指出,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种三产四”,即种植三亩地能产出相当于四亩地的粮食。他预计到2012年,超级杂交稻将在全国推广6000万亩,产量达到8000万亩,相当于增加了2000万亩耕地。这一目标不仅体现了中国种子技术的先进性,也彰显了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视。
面对广东水稻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状,袁教授透露,广东省农业厅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签署“超级杂交稻高产示范工程项目”,旨在通过实验不同品种,找到最适合广东种植的超级杂交稻,以期达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高产的实现需要良种、良法和良田三者的结合。袁教授强调,国家应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改善水利设施,提升中低产能农田的质量。同时,他也关注到了土壤污染问题,提出改良土壤是提升农业产量的重要任务。
在国际种业交流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袁教授认为中国种业不应惧怕国外种子的竞争。他提倡引进国外优良种子的同时,国内种业应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跟上国际种业技术的步伐。以美国的南瓜种子为例,尽管价格昂贵,但因其高产量而受到农民的欢迎。袁教授认为,中国杂交稻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竞争优势,但应保留核心技术,逐步推广。
对于转基因粮食的争议,袁教授表示,国家对此持慎重态度,目前抗病抗虫转基因粮食仍处于试验阶段。他强调,不能一概而论地否定转基因食品,部分转基因技术如提高水稻光合效率的基因转移,是安全的。
最后,袁教授对隆平高科近期的争议事件作出了回应。作为名誉董事长,他表示自己并未参与公司的日常管理,且认为有关公司的负面报道“严重不实”,呼吁公众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误导。
袁隆平教授的见解不仅为中国种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应对国际竞争提供了策略,展现了中国农业科技的实力与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