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粒种:杂交水稻产业化的革新突破

2024-10-21 16:07:28 发布

在湖南省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唐文帮主任正凝视着桌上的三捧谷粒,其中一捧个头仅有其他两捧的一半,却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这便是“小粒种”,一个在种业市场引起轰动的创新品种。它不仅个头小巧,而且能够生出正常大小的后代,实现全程机械化制种与种植,有效降低农户用种成本,同时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技术,在我国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然而,随着水稻种植方式的规模化、机械化转型,杂交稻制种的传统人力模式已难以跟上节奏,导致种植成本的增长,制约了杂交水稻面积的扩大和可持续发展。

2009年,唐文帮提出了研发“小粒种”的设想,旨在通过显著减小种子大小来降低制种成本和用种量。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团队最终发现,理想的千粒重应在13到15克之间,而非越小越好。这一发现,让他们在云南保山找到了理想的“小粒种”母本,并成功培育出第一个小粒两系不育系。

与传统杂交稻制种方式相比,“小粒种”需要与父本在个体大小上有显著差异,以实现机械化混播混收。唐文帮团队不仅培育出了适合的父本,还发明了基于粒厚的机械分选技术,研制了专业分选机械,完成了制种机械化过程的“机械”研究。

2019年,团队培育出的第一个“小粒种”杂交稻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制种效益36.3%以上,还累计示范推广了323.5万亩,节约了1.21亿元的用种成本,增产了9453.9万公斤稻谷,新增了3.76亿元的社会效益。

“小粒种”的优势不仅在于制种全程机械化和显著降低的制种成本,还在于其繁殖系数的增加和高达90%的成苗率。为了进一步降低种植难度,唐文帮联合广东农科院专家,为种子“穿”上了“糖衣”,将种子与肥料、病虫防治、除草药物等混合制造成“丸粒”,使种植更为简易,同时节约了药物成本及人工费用。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届全球可持续植物生产大会上,唐文帮分享了《杂交水稻与全球粮食安全》的专题报告,展示了我国杂交水稻的创新思维,引发了全球专家的广泛讨论。展望未来,唐文帮表示,他们的研究将始终朝着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一目标前进,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实现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