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的绿色奇迹——“攀首乌1号”
在四川攀西的群山之间,一种古老的植物正在焕发新生。“攀首乌1号”,这个由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精心培育的新品系,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和药用价值,成为了当地农业的新亮点。
“攀首乌1号”源自于蓼科植物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 Thunb.),经过科研人员的系统选育,从攀枝花市野生和省内外27份何首乌种质资源中脱颖而出。它的生长周期为两年,茎部缠绕且长,可达2至4米,多分枝且中空,表面无毛,基部木质化后呈暗红色,而未木质化部分则保持绿色,平均茎径约0.75厘米。叶片呈深绿色长卵形,基部心形,顶端尾尖,边缘光滑无锯齿,托叶膜质,紧密抱茎。花絮呈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花被5深裂,绿白色,雄蕊8枚。瘦果近卵形,黑色,而块根则近长椭圆形,外表红褐色,平均直径5.92厘米,花期在每年的9至10月。
内在品质方面,“攀首乌1号”的块根总灰分仅为3.6%,二苯乙烯苷含量高达4.4%,结合蒽醌含量为0.21%,这些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的规定,保证了其药用价值。
产量表现上,“攀首乌1号”同样令人瞩目。2011至2015年的多点试验结果显示,其块根平均亩产达到了2863.04公斤,比对照增产23.89%。在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更是达到了2916.14公斤,比对照增产20.14%。
栽培“攀首乌1号”需要细心的管理。育苗阶段,采用扦插育苗,选取茎基部木质化部分,每个插条长度为12至15厘米,并用0.5毫克/升的吲哚乙酸处理后扦插。整地时,施用混合肥或腐熟农家肥作底肥,起畦种植,畦宽约40厘米。施肥时,按照氮、磷、钾1:0.1:1的比例,每株施肥量为100克。田间管理包括幼苗期的浅耕除草,移栽成活后的搭架,以及种植一年后的割藤和去花处理。采收加工时,种植24至30个月后进行,挖出块根,洗净后切块干燥,温度控制在60℃以下。
“攀首乌1号”适宜在四川攀西海拔1000至2000米的地区种植,这一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攀首乌1号”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这种新品系的培育成功,不仅丰富了当地的农业种植结构,也为传统药材的现代化种植提供了新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