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业新成果——“那淮1号”淮山品种的崛起
2025-05-03 05:09:23 发布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一种名为“那淮1号”的淮山品种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品种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共同研发,是经过多年系统选育从当地“那楼淮山”中精选出的优良变异单株。
“那淮1号”是一种缠绕性藤本植物,茎部右旋,长4-6米,幼苗时期茎呈紫红色,成熟后颜色变化明显。叶片革质,多为长三角形至心形,边缘全缘,叶色深绿且光滑有光泽。薯条长圆柱形,成熟时长可达70-100厘米,外表皮浅灰褐色,内表皮白色带有暗红斑点,肉质洁白细腻。成熟时,鲜薯淀粉含量高达28%,水分含量65%,蛋白质含量6.0%,氨基酸总量4.25毫克/100克,总皂甙0.80%。
在产量方面,“那淮1号”表现出色。2008年至2015年间,在多个地区的品比试验中,平均亩产量在1712.5至2496.2公斤之间,显示出其高产潜力。
栽培“那淮1号”时,应选择土质疏松、肥力中上等的壤土或沙壤土。种植方式分为浅生栽培和深挖沟种植,行距和株距根据种植方式有所不同。使用无病斑、无虫害的零余子或薯块作为种子,经过消毒处理后播种。基肥以农家肥为主,辅以复合肥和生物有机肥。种植时间为3月下旬至5月中旬。
在苗期,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生长;生长前期,根据植株生长状况进行肥水管理;生长盛期和块茎膨大期,需重施攻薯肥,并保持土壤湿润、疏松。同时,注意防治病虫害,及时清理病株,避免病害交叉感染。
收获期一般为12月下旬至翌年3月,待地上茎叶变黄,薯条膨大充实即可采收。经过审核,“那淮1号”符合广西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通则,已通过审定,适宜在广西淮山产区种植,为当地农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