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6172:黄淮冬麦区的高产新选择

2024-07-27 03:12:07 发布

在农业的广阔天地中,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品种的改良和优化一直是科研人员不懈追求的目标。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小麦品种“邯6172”,正是这一追求的成果之一。

品种背景与特性

“邯6172”小麦品种,由河北省邯郸市农科院精心培育,其前身是“邯95-6172”。这个品种的诞生,是4032与中引1号的完美结合。经过严格的审定程序,它在2001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首次获得认证,并在2003年得到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再次认可,成为黄淮北片的推荐品种。

生长特性与抗病性

“邯6172”具有半冬性、中熟的特点,成熟期略晚于豫麦49号。它以匍匐的幼苗、分蘖力强、叶色深、叶片窄长而著称。株高81厘米,株型紧凑,旗叶上冲,穗层整齐,穗型纺锤,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这些特性使得它的成穗率较高,亩穗数平均可达40万穗,穗粒数31粒,千粒重39克。此外,它还具有越冬抗寒性好、耐后期高温、熟相好等优点。在抗病性方面,“邯6172”对慢条锈病有中抗性,对纹枯病有抗性,但对赤霉病、叶锈病和白粉病则较为敏感,需要特别注意防治。

产量表现

在产量方面,“邯6172”表现优异。2002年的区域试验中,它以平均亩产470.4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8.1%;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86.6公斤,增产6.4%。在生产试验中,它的平均亩产也达到了481.4公斤,增产6.9%。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邯6172”在产量上的显著优势。

栽培要点

为了确保“邯6172”的高产,适宜的播种期为10月上旬至中旬,每亩基本苗15至18万株。田间管理上,要保证起身拔节时的肥水供应,浇好孕穗水和灌浆水,对于高产田,还需注意防止倒伏。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治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等病虫危害。

审定意见

国家品审会的审定意见明确指出,“邯6172”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安徽北部、河南中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早茬麦田种植。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48号,该品种还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中南部和山东省中上等肥水地种植。

“邯6172”,以其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特点,成为黄淮冬麦区农民朋友的新选择,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新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