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业新突破——“闽紫6号”紫云英品种介绍

2024-12-05 03:21:37 发布

在福建,一种名为“闽紫6号”的紫云英品种正悄然改变着当地的农业生产。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精心培育,这个品种以其独特的特性和优异的产量表现,赢得了农民的青睐。

“闽紫6号”紫云英的生长周期大约为200天,从3月中旬的初花到4月底至5月上旬的种子成熟。这种中花型偏迟的品种,以其茎粗5.1至5.5毫米、分枝力中等、株高90至110厘米的强健植株,展现出了卓越的生长力。叶色浓绿,花朵紫色中带有浅粉,总状花序多数互生,少数轮生或对生,少数顶生花序,每分枝结荚花序数5至12个,每花序结荚数4至5个,每荚实粒数6至7个,种子扁肾形、黄绿色,千粒重3.3至3.4克,亩产可达40至45公斤。

“闽紫6号”不仅植株高大,茎杆粗壮,茎色青翠,而且早发性良好,适应性广泛。经检测,植株氮、磷、钾含量分别为2.93%,0.26%,2.0%,显示出其丰富的营养含量。然而,它也有少量的菌核病、白粉病发生,需要适当防治。

产量方面,“闽紫6号”表现卓越,经三明、南平、福州、龙岩等地多年多点试种,鲜草量亩产可达3500公斤以上,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栽培技术要点包括:9月上旬至10月下旬播种,亩播种量1.5至2公斤,钙镁磷肥5至10公斤拌种;苗期追施磷、钾肥各5至10公斤;及时开沟排水,合理灌溉;盛花期适时翻耕压青;注意防治菌核病、白粉病、潜叶蝇等病虫害。

经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核,“闽紫6号”以其早发性好、植株较高的特点,适宜福建全省种植。栽培上需注意防治菌核病、白粉病、潜叶蝇等病虫害。“闽紫6号”已经通过认定,成为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认)定规定的一部分,为福建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