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优73:江淮分水岭的绿色希望
2024-07-22 02:20:27 发布
在江淮分水岭和沿淮水源不足的地区,旱优73以其卓越的抗旱性能和高产潜力,为当地稻农带来了希望的绿色。这个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和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培育的旱稻品种,以其独特的生态特性和优良的生长表现,赢得了农民的青睐。
旱优73的芽鞘、叶鞘和叶枕呈现绿色,叶片浅绿,柱头白色,护颖和颖壳均为黄色,剑叶挺直内卷,株型紧凑,穗粒着粒密集,谷粒细长。这些特征不仅赋予了它独特的外观,也预示着它的高产潜力。在2011年和2012年的区域试验中,旱优73的平均株高达到105厘米,亩有效穗19万,每穗总粒数137粒,结实率高达86%,千粒重27克,全生育期约123天。
旱优73的抗性表现同样令人瞩目。它在2011年和2012年的抗性鉴定中,分别显示出中抗稻瘟病和抗稻曲病的特性,虽然对稻曲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稍显不足,但其抗旱性鉴定结果却达到了1级,显示出了出色的抗旱能力。
在品质上,旱优73的米质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达到了部标5级和3级,这不仅保证了稻米的品质,也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产量方面,旱优73在2011年和2012年的区域试验中,亩产分别达到了493.38公斤和493.6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显著,2013年的生产试验亩产也达到了478.2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1.57%。
旱优73的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适时播种、防治草害、合理用肥、适时灌水和病虫防治,这些技术要点为旱优73的高产和稳产提供了保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旱优73在播种期、苗期、拔节期、孕穗至齐穗期、灌浆期遭遇严重干旱时,仍能保持较高的产量,这无疑为江淮分水岭和沿淮水源不足地区的稻农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选择。
旱优73,不仅是江淮分水岭的绿色希望,更是稻农心中的金色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