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如何识别与有效防治?

2024-10-21 10:00:05 发布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通常表现为慢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流产、睾丸炎、腱鞘炎和关节炎。病理上,它以全身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和肉芽肿结节形成为特征。

布氏杆菌有六种类型,其中牛、羊、猪型在我国较为常见。这种细菌对热敏感,70°C下10分钟即可被杀死,阳光直射1小时或使用常规消毒剂也能迅速消灭它。

布氏杆菌病在牛、山羊、绵羊和猪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成年母畜。病畜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流产胎儿、胎衣、羊水、流产母畜的阴道分泌物及公畜精液中,主要通过接触流产排出物、乳汁或交配传播。

症状的潜伏期从两周到半年不等,母牛流产是显著症状,通常发生在怀孕5-7个月,可能产出死胎或弱胎。流产后可能伴随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以及持续2-3周的红褐色恶臭液体排出。

确诊布氏杆菌病需要通过细菌学、血清学和变态反应等实验室检测,因为它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都不具特异性。

防治措施包括保护健康牛群、消灭疫场的布氏杆菌病以及培育健康幼畜。具体措施有加强检疫、定期预防注射、严格消毒和培育健康幼畜。对于流产后宫内膜炎的病牛,可以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子宫和阴道,严重病例可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中药益母散也显示出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