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糯麦1456:四川农业的新宠,高产量与抗病性的完美结合
在四川的肥沃土地上,一种名为川糯麦1456的小麦品种正以其卓越的特性吸引着农民和农业专家的目光。这个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精心培育的品种,以其审定编号川审麦20190009,成为了当地小麦种植的新选择。
川糯麦1456以其春性特征,展现出幼苗半直立、叶色绿的强健生长态势。它的穗形为长方形,长芒、白壳,籽粒卵圆形、红色、半角质,且较饱满,这些特征使得它在外观上就与众不同。在四川省两年的区试中,川糯麦1456的平均全生育期为182.0天,株高79.8厘米,亩穗数达到22.6万,穗粒数为48.5粒,千粒重高达39.5克。2018年的品质测定显示,其籽粒支链淀粉含量占淀粉的100%,这标志着它是一种纯正的糯小麦品种。
在抗病性方面,川糯麦1456同样表现出色。2017年,它高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到了2018年,它继续保持高抗条锈病的特性,同时对白粉病和赤霉病的抗性也有所提升,分别达到中抗和中感水平。
产量表现上,川糯麦1456同样不负众望。2016至2017年度,它在四川省特殊类型小麦区试中,平均亩产达到368.23公斤;2017至201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更是提升至419.97公斤;两年区试平均亩产为394.10公斤,增产点率高达80.0%。
栽培技术要点也相当明确:播种期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种植密度为每亩基本苗12至16万;施肥方面,亩施纯氮8至10公斤,并配合施用磷、钾肥;田间管理上,需要注意除草,防蚜虫,并适时防治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
最终,川糯麦1456以其出色的表现通过了四川省的小麦品种审定,适宜在四川省平坝浅丘地区种植。这不仅是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种工作的肯定,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个高产量、高抗病性的小麦新品种,有望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