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中植4号”小麦,丰收的希望之种
在甘肃省的广袤土地上,农业科学家们精心培育出了一种新型小麦品种——“中植4号”。它不仅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骄傲,更是当地农民丰收的希望。
“中植4号”小麦,以其独特的冬性特征和浓绿色的幼苗,展现出强大的生长势。它从绵优2号和中植1号的杂交中诞生,原代号CP02-11-1-2,经过严格的审定,获得了甘审麦2010009的编号。
这种小麦的株高介于85至93厘米之间,长芒、白壳,且穗型呈长方形,每穗平均结子小穗数量达到15至18个,均匀穗粒数为36.0粒。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千粒重高达38.6克,红粒,质地为角质。在营养成分方面,“中植4号”的籽粒粗蛋白含量为13.36%,粗淀粉含量63.24%,湿面筋含量21.51%,赖氨酸含量0.39%,沉降值24.3毫升,这些指标都显示了其优良的品质。
在抗病性方面,“中植4号”同样表现出色,连续四年的苗期接种混合菌和成株期接种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均表现免疫,这为农民减少了病害带来的损失。
产量表现上,“中植4号”在2007至2009年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达到509.2公斤,比对照增产19.9%。2009年的出产试验中,平均亩产更是达到了507.5公斤,比对照增产21.7%,这一成绩令人瞩目。
对于种植“中植4号”的农民来说,栽培要点也相当明确:10月中下旬播种,播量按亩保苗30-35万确定,基施农家肥5000公斤/亩,尿素15-20公斤/亩,过磷酸钙40-60公斤/亩,返青前追施尿素15-20公斤/亩。中耕锄草,适时收成,这些简单的步骤将带来丰厚的回报。
“中植4号”适宜在甘肃省天水市有浇灌条件的甘谷县、武山县、麦积区、秦州区、净水县、秦安县以及陇南市的西和县、礼县、武都区等地的川地种植。这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种新的种植选择,也为甘肃省的粮食生产带来了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