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旱102”:耐旱高产的小麦新品种
在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旱地,一种名为“运旱102”的小麦新品种正以其卓越的耐旱性和高产潜力受到农民的青睐。这个品种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精心培育,其审定编号为晋审麦2014010,是该研究所的骄傲成果。
“运旱102”是一种半冬性小麦品种,其幼苗半匍匐,芽鞘呈现绿色,株型紧凑,株高在80至85厘米之间。叶片深绿色且无蜡质,成熟时茎秆和穗部呈白色,穗型为纺锤型,穗长7至8厘米,长芒、白壳。籽粒椭圆形、白粒,硬质且饱满,一般亩穗数约为34.1万,穗粒数28.6粒,千粒重达到36.3克。成熟落黄表现良好,且比对照样晋麦47号品种早熟1天。
尽管“运旱102”在2012至2013年的人工接菌鉴定中显示出对条锈病的中感和对叶锈病及白粉病的高感,但其在2014年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检测中表现优异,容重高达769g/L,粗蛋白(干基)15.41%,湿面筋32.9%,沉降值42.0mL,吸水量65.8mL/100g,面团形成时间4.2分钟,稳定时间2.9分钟,弱化度132F.U,粉质质量指数63mm,评价值51,硬度71.4。
在产量表现方面,“运旱102”同样出色。2012至2013年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310.5千克,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5.6%,14个试点中有12点增产。2014年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350.4千克,比对照增产7.2%,7个试点中有6点增产。
为了充分发挥“运旱102”的高产潜力,栽培要点包括适宜的播期(9月底至10月上旬)、适量的亩播量(约7.5千克),以及施足底肥和增施有机肥。此外,加强冬春保墒管理,培育冬前壮苗,及时防治病虫草害,以及注重中后期的“三喷”管理,都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运旱102”以其耐旱性和高产特性,成为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旱地的理想选择,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和丰收的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