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农业大学的农业奇迹——北粳1705,高产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
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培育的北粳1705,以其卓越的产量和抗性,成为辽宁省水稻种植的新宠。这个粳型常规水稻品种,以其审定编号辽审稻20200007,正式进入公众视野。
北粳1705的生育期为157天,比常规对照品种多出2天,展现出了其生长的稳健。株高达到105.1厘米,穗长16.5厘米,每亩有效穗数高达28.4万穗,每穗粒数126.2个,结实率高达84.7%,千粒重26.2克,这些数字背后是沈阳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
在抗性方面,北粳1705同样表现出色,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仅为1.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仅为1级,这意味着它能够有效抵抗稻瘟病的侵害,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长。
米质方面,北粳1705同样不负众望。糙米率达到82.7%,整精米率70.3%,垩白度仅为2.5%,透明度达到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70mm,直链淀粉含量17.0%,这些指标均显示北粳1705的米质属于优质级别。
产量表现上,北粳1705在2018年和2019年的区试中,平均亩产分别为654.8公斤和695.8公斤,均比对照沈稻6号增产超过9%。2019年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更是达到了678.8公斤,比对照增产7.7%,这无疑证明了北粳1705的高产潜力。
栽培技术要点上,北粳1705要求4月上旬播种,5月中旬插秧,行株距为30×13.3厘米,每穴3~5苗。肥料管理上,亩施标氮肥65公斤,磷酸二铵7.5~10公斤,钾肥7.5~10公斤,这些都需要按照科学的施肥方法进行。水层管理则采用浅湿干间歇灌溉,同时还需注意防治稻曲病、纹枯病和稻瘟病。
最终,北粳1705以其出色的表现通过了辽宁省的品种审定,适宜在沈阳以北的中熟稻区种植。这不仅是沈阳农业大学的骄傲,也是辽宁省乃至全国水稻种植户的福音。北粳1705,一个名字,承载着丰收的希望和科研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