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虫棉的崛起:国产品种首次超越美国
在农业科技的舞台上,中国抗虫棉品种的崛起标志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启。自1991年我国开始棉花抗虫基因的研究,到1992年成功合成BT单价抗虫基因,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国家。这一成就不仅展现了中国在转基因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更为国产抗虫棉品种的种植铺平了道路。
然而,2001年后,美国抗虫棉品种在中国的种植面积一度高达60%以上,最高年份甚至超过了80%。面对这样的市场压力,中国科研单位、政府、企业和农民携手合作,打响了一场持久战,力图夺回市场份额。黄河流域棉区的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推广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当年种植面积达到360万亩,占比5.4%。而今,国产抗虫棉种植面积首次超过了美国品种,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是对科研人员辛勤工作的认可,更是对国产抗虫棉品种实力的肯定。
今年9月12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河南省漯河市举办了一场观摩交流会,旨在分享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经验。夏敬源主任指出,依靠民族自主创新成果和产业化体系的建立,是赢得市场的关键。中国科学家在转基因棉花品种的科技创新上,不仅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技术,还独创了花粉管导入法,提高了转化效率,实现了遗传转化的流水线作业。
目前,已有8个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覆盖了从常规抗虫棉到杂交抗虫品种,从早熟到中晚熟品种,适应性广泛,满足了不同棉区的需求。新育成的品种在产量、抗病性、单铃重和衣分等指标上均优于美国品种。此外,针对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后期早衰问题,科技人员提出了“健康栽培法”,在河北和山东等地的示范试验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皮棉亩产比对照增产20%以上。
为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中国农科院等单位与企业联合,通过买断品种权或技术股的形式,推动了转基因抗虫棉的产业化开发。各地主导型企业依托优质棉基地,进行良种产业化开发,形成了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
尽管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在多个方面已优于美国品种,但仍需在产量、抗性、适应性和品质等方面不断提升,以形成更强大的竞争力。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王守聪强调,只有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强强联合,培育大型现代棉种企业集团,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
这一成就不仅是中国农业科技的骄傲,更是对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力证明。国产抗虫棉品种的种植面积首次超过美国品种,预示着中国在棉花产业的自主创新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全球农业科技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