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如何有效控制这一农业害虫?
2024-06-27 06:00:07 发布
福寿螺,又名大瓶螺,原本是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居民。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引进了这种螺类以供食用,但由于对其生态习性、营养价值和潜在危害认识不足,加之管理上的疏忽,福寿螺迅速在农田中扩散,严重威胁了水稻等水生作物的生长,成为农业生产的一大难题。
福寿螺在广东省的中山、汕尾、惠州等地区造成了广泛的危害。据统计,受影响的区域已覆盖37个县(区),面积超过200万亩。它们在4月至6月和8月至10月的产卵和孵化高峰期对水稻、蔬菜等作物造成严重损害,导致作物减产和补种成本增加。
为了有效控制福寿螺的危害,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重点在越冬成螺和第一代成螺产卵盛期前进行防治,以减少第二代的发生量。具体措施包括:
1. 冬防:结合冬修水利,整治沟渠,破坏福寿螺的越冬场所,降低其成活率。
2. 人工捕螺摘卵:在福寿螺越冬或产卵盛期前,进行人工捕捉,减少螺量和控制扩散。
3. 养鸭食螺:在螺卵盛孵期,利用鸭群啄食幼螺,这是一种生态防治方法。
4. 药物防治:在水稻插秧前后使用茶籽饼、硫酸铜晶体、贝螺杀、密达或梅塔小颗粒剂等药剂,但需注意药物对水生生物和人体的影响。
这些防治措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