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的绿色希望——“垦稻2015”
在河北省的广阔田野上,一种名为“垦稻2015”的水稻品种以其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农民的信赖。这不仅仅是一个品种的名称,它代表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多年的科研结晶,以及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育种历程与品种特性
“垦稻2015”的诞生,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在2005年的科研成果。经过三年的精心培育和严格审定,于2008年4月正式获得审定编号:冀审稻2008001号。它由冀粳14号、意大利4号、春42和中花8号的亲本组合培育而成,是一种大穗型品种,穗长19.3厘米,每穗约有212粒,结实率高达87.6%。它的植株高达126厘米,茎秆粗壮,株型紧凑,直立上举,无芒,千粒重达26.0克。这种水稻的生育期平均为171天,籽粒品质优良,粗蛋白含量7.86%,直链淀粉含量20.18%,胶稠度76毫米,垩白米率20%,是市场上的优质稻米。
抗病性与产量表现
“垦稻2015”不仅在品质上表现卓越,其抗病性同样令人瞩目。2007年,经过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的接种鉴定,该品种被认定为中抗苗瘟,感穗颈瘟。在田间表现中,它展现出了对稻瘟病、纹枯病和条纹叶枯病的抗性,但对稻曲病的抗性稍弱。在河北省的水稻区试试验中,2006至2007年两年平均亩产达到600.7公斤,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更是达到了629.3公斤,显示出了其稳定的高产潜力。
栽培技术要点
“垦稻2015”的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适宜的播期、秧田管理、插秧密度、施肥比例和水分管理。适宜的播期在4月上中旬,秧田播种量为每亩150至175公斤,秧龄35至40天。5月中下旬进行插秧,株行距为15×30厘米,每穴3至4苗。全生育期施纯氮量为每亩15至17公斤,分底肥、蘖肥和穗粒肥施入,比例为4:4:2。在插秧、分蘖和孕穗三个关键时期保持水层,其他时期则采用湿湿干干的管理方式。播种前使用浸种灵和线菌清进行6至7天的浸种处理,以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7月初防治二化螟,后期则需注意防治稻曲病和穗颈瘟。
推广意见
鉴于“垦稻2015”的优良特性和稳定的产量表现,建议在河北省长城以南的唐山、秦皇岛、保定等地进行一季稻的种植。这不仅能够提升当地稻米的产量和品质,还有助于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种植和精细管理,农民们可以收获更多的粮食,保障粮食安全,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