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虫新突破,中生棉15号引领棉花产业新篇章

2024-12-05 04:35:24 发布

在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中,一种名为“中生棉15号”的棉花品种以其卓越的抗虫性能和优良特性,为长江流域的棉花产业带来了新的希望。这款由国家审定编号国审棉20220037的转基因中熟杂交棉花品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精心培育,以其独特的基因组合Y19/GK12,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中生棉15号以其抗棉铃虫的特性脱颖而出,这一特性得益于其转cry1Ab/cry1Ac基因的植入,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棉花在面对棉铃虫的侵害时更加坚韧。在长江流域棉区,中生棉15号的春播生育期为122天,株型松散,株高119.9厘米,果枝较长,茎秆粗壮,茸毛少,叶片中等,叶色深绿,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其强健的植株结构。单株结铃27.7个,铃卵圆形,单铃重6.2克,衣分41.6%,子指11.7克,霜前花率高达96.1%,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其高产潜力。

在纤维品质方面,中生棉15号同样表现出色。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为28.6毫米,断裂比强度31.2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2,断裂伸长率5.8%,反射率79.1%,黄色深度8.4,整齐度指数84.8%,纺纱均匀性指数141,纤维品质达到Ⅲ型,这些指标均显示了其纤维的高质量。

产量表现上,中生棉15号在2019-2020年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4.2千克、105.7千克和101.5千克,比对照品种GK39增产9.0%、7.5%和9.6%。2021年的生产试验中,亩产分别为236.6千克、95.3千克和92.1千克,分别比对照品种GK39增产3.4%、5.7%和6.0%,这些数据证明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增产效果。

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化学调控、肥水运筹和病虫草害防治,这些要点为中生棉15号的种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该品种已通过国家审定,适宜在江苏和安徽淮河以南、浙江沿海、江西北部、湖北、河南南部、湖南北部和四川丘陵棉区春播种植,但在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中生棉15号的问世,不仅为棉花种植者带来了新的选择,也为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随着这一品种的推广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棉花产业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