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棉1号:高抗虫力与高产的完美结合
在河北省中南部的棉田里,一种名为“银棉1号”的棉花新品种正以其出色的抗虫能力和高产特性,成为当地棉农的新宠。由北京银土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高碑店分公司精心培育,银棉1号自2002年育成以来,经过五年的严格审定,于2007年3月正式获得审定编号冀审棉2007005号。
银棉1号植株高大而松散,平均株高达到92.5厘米,拥有128天的生育期。它不仅单株果枝数多,达到12.2个,而且单株成铃数高达14.9个,铃重平均为6.1克。衣分高达41.1%,籽指11.0克,霜前花率高达95.0%,显示出其卓越的生长潜力和生产效率。
作为转基因抗虫品种,银棉1号对棉铃虫、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具有强大的抵抗力,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保护了环境和生态平衡。在抗病性方面,银棉1号在2005年和2006年的抗病鉴定中,分别表现出对枯萎病的抗性和对黄萎病的耐受性。
纤维品质方面,银棉1号同样表现出色。2006年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测中心的检测结果显示,其上半部平均长度达到31.2毫米,整齐度指数86.2,马克隆值4.6,比强度29.1cN/tex,伸长率6.1%,反射率74.3%,黄度7.5,纺纱均匀指数153,这些指标均表明银棉1号的纤维品质优良。
在产量表现上,银棉1号在2005至2006年的区域试验中,连续两年的平均亩产皮棉分别为98.8kg和99.0 kg,比对照品种DP99B分别增产12.2%和17.5%。霜前皮棉产量的增长更为显著,分别增产14.3%和20.6%。2006年的生产试验中,银棉1号的平均亩产皮棉达到97.6kg,比对照品种增产18.4%,霜前皮棉产量更是增产19.7%。
银棉1号的栽培技术要点包括4月中下旬播种,地膜覆盖,施足底肥,种植密度2000~2500株/亩,重施花铃肥,并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害虫。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银棉1号不适宜在黄萎病重病区种植。
综合以上特点,银棉1号不仅在产量和品质上具有明显优势,更以其抗虫特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为棉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建议在河北省中南部棉区春播、轻病地种植银棉1号,让这片土地上的棉花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