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夏大豆新品种】郑1307:高产抗病,农业新希望
在黄淮海地区,大豆种植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最新审定的大豆品种“郑1307”,以其卓越的产量表现和抗病能力,成为农民朋友的福音。这一品种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河南生物育种中心有限公司联合培育,经过严格的国家审定,编号为国审豆20220032。
“郑1307”是一种黄淮海夏大豆普通型品种,其生育期平均为108天,相较于对照品种齐黄34晚熟4天。株型紧凑,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1.4厘米,有效分枝2.3个,单株有效荚数达到57.6个,单株粒数123.0粒,单株粒重23.8克,百粒重19.8克。叶片呈卵圆形,花色为紫色,毛色为灰色。籽粒圆形,种皮黄色且微光,种脐褐色,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在抗病性方面,“郑1307”表现出色,对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具有抗性,但在胞囊线虫病2号生理小种面前则表现为高感。此外,其籽粒粗蛋白含量高达40.81%,粗脂肪含量为19.58%,显示出良好的营养价值。
产量表现上,“郑1307”在2020至2021年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达到228.1千克,比对照齐黄34增产9.2%。2021年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更是达到229.5千克,增产11.5%,显示出其卓越的产量潜力。
栽培技术要点包括:6月上中旬播种,行距40厘米,株距10至13厘米,种植密度为1.3至1.5万株/亩。亩施氮磷钾复合肥15至20公斤,并注意防治飞虱、点蜂缘蝽等刺吸式害虫。
“郑1307”适宜在河北南部、河南中部和北部、山东中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地区夏播种植。然而,由于对胞囊线虫病的高感,发病严重区需谨慎使用。
综上所述,“郑1307”以其高产、抗病和优质的籽粒特性,为黄淮海地区的大豆种植带来了新的希望。农民朋友们,不妨考虑在适宜的地区尝试种植这一新品种,以期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