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希望——天优华占,水稻新品种的崛起
在广袤的田野上,一种名为“天优华占”的水稻新品种正以其优异的性状和产量表现,成为农民心中的希望之星。由三家权威机构——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联合培育的这一品种,以其审定编号“粤审稻2011036”正式亮相。
“天优华占”是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它的全生育期比传统品种优优122稍长2~3天,但在晚造早熟组生产试验中,却能与优优122保持一致。这种水稻植株矮壮,株型紧凑,有效穗和穗粒数丰富,展现出强大的抗倒伏能力和中等的耐寒性。其科高在101.4~103.0厘米之间,亩有效穗数达到20.2~21.2万,穗长21.7~22.7厘米,每穗总粒数在142~151粒,结实率高达72.5%~73.8%,千粒重在23.6~25.5克。
在米质方面,“天优华占”同样表现卓越,被评为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在62.0%~66.7%之间,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控制在16%~30%和5.3%~6.4%,直链淀粉含量为21.8%~22.4%,胶稠度在64~75毫米,长宽比为3.3,食味品质分达到74~76,为消费者带来更佳的食用体验。
在抗病性方面,“天优华占”对稻瘟病有着出色的抗性,全群抗性频率高达93.4%~94.12%,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更是在90.6%~100%和94.44%~95.8%之间。然而,它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稍显不足,需要在栽培过程中特别注意防治。
产量表现上,“天优华占”在2009年和2010年的晚造省区试中,平均亩产分别达到481.31公斤和498.74公斤,较对照种优优122增产3.44%和9.0%,尤其在2010年,增产效果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在省生产试验中,无论是在感温中熟组还是早熟组,均展现出了显著的增产潜力。
栽培“天优华占”时,需要加强中后期的肥水管理,以提高结实率,同时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在制种技术方面,父本的播期需要根据母本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杂交的成功。
经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严格评审,“天优华占”以其丰产性、优质米质和抗病性,被认定为适宜在广东省各地早、晚造种植的水稻新品种,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产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