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创新区域格局如何影响国家发展?
最新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2》揭示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全面提升,以及重大战略区域在科技创新上的显著进步。2022年,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得分达到75.42分,较2012年增长了15.14分,这表明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
报告特别强调,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科创中心,其引领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有效带动了京津冀、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区域的创新能力提升。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稳步增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成效日益显现。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旭指出,我国多层次、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区域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强调了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性。
报告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五个维度,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科技创新水平进行了全面评价。结果显示,全国31个地区可以划分为创新领先地区、中等创新地区和创新追赶地区三个梯队。
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其中北京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86.2分,位列全国第二,其R&D人员数和经费投入强度均居全国首位。上海则以其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连续多年在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上排名全国第一。
长三角地区在科技创新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江苏和浙江的科技创新水平稳居全国前列,安徽的区域创新能力也在持续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则凭借其科技集群的国际影响力,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的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区,其R&D经费支出和人员占比均显示出科技创新的活力。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报告也指出了区域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部分地区科技创新投入增长乏力,企业创新活跃度有待提升,以及资源型区域向创新发展转型的缓慢等。
面向未来,报告建议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地位,提升区域间协同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以更好地支撑我国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