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新希望】定莜7号:甘肃旱作农业的绿色革命
在甘肃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一种名为“定莜7号”的作物正在悄然改变着当地农民的生活。这不仅仅是一种作物,更是一场旱作农业的绿色革命。
定莜7号,这个由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精心培育的品种,以其卓越的特性和稳定的产量,赢得了农民的青睐。它源自高8-21和4442-1的杂交选育,原代号8652-3,是一种春性作物,幼苗绿色且竖立,出苗率高,分蘖力中等,这些特性使得它在田间表现尤为出色。
它的穗型周散,圆锥花序,内外颖黄色,株高73-140厘米,穗长18.7-25.1厘米,单株粒数33.8-73.9粒,单株粒重0.74-1.77克,千粒重20.2-24.4克,容重601-643.5克/升。淡黄色的长筒型籽粒,不仅外观诱人,更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粗蛋白19.05%,粗脂肪7.32%,赖氨酸0.956%,亚油酸39.02%(占不饱和脂肪酸),灰分2.06%。
在田间调查中,定莜7号对莜麦黄矮病的抗性表现突出,病情指数仅为10.7%,相较于对照品种定莜4号的15.2%,优势明显。
产量表现上,2004-2006年的多点试验显示,定莜7号三年共18点次的亩产在56.15-208.5公斤之间,均匀亩产93.46公斤,较对照定莜1号增产17.26%,这一成绩令人瞩目。
栽培要点上,定莜7号适宜在小麦或洋芋茬后种植,每亩施有机肥1000-2500公斤。播种时,亩施10-25公斤尿素,过磷酸钙30-67公斤(P2O5含量12%),硫酸钾6-13公斤(K2O含量50%)作为种肥。氮、磷、钾有效成分施肥比例为1:0.7:0.6。最佳播期为清明前后,播深5-7厘米,亩播种量一般7-8公斤,旱坡地亩播有效粒25万粒;梯田、川地亩播有效粒30万粒,基本苗20-27万株。此外,药剂拌种可防治坚黑穗病,5月下旬-6月上中旬及时防蚜,预防红叶病发生。
适宜种植范围广泛,定莜7号适合在甘肃年降雨量340-500毫米,海拔1400-2600米的干旱、半干旱及二阴区种植,为这些地区的农民带来了丰收的新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