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春16号:山西省春小麦的绿色增产先锋
在山西省北部春麦区,一种名为“晋春16号”的小麦新品种正在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新希望。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和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共同培育的这一品种,以其出色的生长特性和产量表现,赢得了农民的青睐。
“晋春16号”小麦,拥有审定编号晋审麦2009014,其品种来源为“定8654/97F1204(特7014-5/晋春9号)”,试验名称“411-14”。这种春性小麦幼苗半匍匐,芽鞘呈绿色,叶片窄长且深绿,根系发达,分蘖力强。株高约85厘米,株型紧凑,茎杆蜡质丰富,弹性好,能够抵御一定的逆境。
在产量方面,“晋春16号”表现尤为突出。2007至2008年的山西省春小麦直接生产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达到399.8公斤,比对照品种晋春13号增产18.6%。无论是在干旱的2007年,还是在多雨的2008年,它都表现出了稳定的增产能力。
品质上,“晋春16号”同样不逊色。2008年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的分析显示,其容重为823g/l,粗蛋白质含量为16.18%,湿面筋含量为37.2%,沉降值为40.6ml,吸水率为61.6%,稳定时间为5.2分钟,这些指标均表明其优良的食用品质。
然而,这种小麦也并非完美无缺。2009年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的人工接菌鉴定显示,它对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有中度的感病性,因此需要在栽培过程中注意病害的防治。
栽培“晋春16号”时,应适时早播,5厘米地温稳定在10℃即可播种。适宜的基本苗为每亩35~40万。施足底肥,适时浇灌三叶期、拔节期和孕穗期的水,并在三叶期和拔节期随水分别亩施尿素10公斤和15公斤。此外,后期要注意防止倒伏,并在蜡熟期及时收获。
总之,“晋春16号”以其高产、优质的特性,成为了山西省北部春麦区水地农民的优选品种,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