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中国农业在国际舞台上更闪耀?

2024-06-14 04:19:09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农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不仅要扩大紧缺农产品的进口,更要鼓励国内农业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农业产业链的整合。这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还能促进农业企业的成长与创新。

在2016年的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明确指出,面对新的挑战,中国农业必须进行战略创新和政策调整,实现转型发展。科技创新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尽管中国是农业大国,但要成为农业强国,还需在农业科技创新上发力,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成本的上升对农业盈利水平的挤压日益明显,而我国农业生产中土地租金与生产资料投入成本的高比例,与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

韩俊强调,农业不仅是生产农产品,还承载着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多重功能。在农产品价格形成过程中,市场应发挥决定性作用,而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同样不可或缺。例如,日本通过政策措施对农业实行高度保护,以应对高成本农业阶段的挑战。

为了提升农业竞争力,韩俊提倡采取“绿箱”政策支持农业科技和农产品营销,甚至在适当情况下对农民进行直接收入补贴。此外,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这需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对全球粮食市场有着深远的影响。韩俊表示,我们必须坚持自给自足的粮食安全策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随着城市化和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粮食总需求持续增加,食物结构也在不断升级。

韩俊认为,到2030年,中国的食物消费结构将基本稳定。在此期间,我们应重视现代畜牧业和水产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蛋白质的需求,并推动健康、生态型畜牧业的发展。同时,我们还需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农业产业链的整合,以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现代化,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从总量不足转变为供求结构性矛盾。韩俊最后强调,农业必须调整发展思路,重视科技、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