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红缨子高粱:酿造之选,丰收之宝
在贵州的肥沃土地上,一种名为“红缨子”的高粱品种正在悄然崛起,以其独特的酿造特性和稳定的产量成为了当地农业的新宠。“红缨子”高粱,登记编号GPD高粱(2017)520028,是由贵州红缨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申请,仁怀市有机高粱育种中心培育的优良品种。它源自小红缨子与特矮杆的杂交,全生育期大约131天,属于糯性中杆中熟品种。
“红缨子”高粱以其浓绿的叶色和红色的颖壳而著称,叶宽约7.3厘米,拥有13片叶子,散穗型结构。株高可达245厘米,穗长37厘米,穗粒数高达2800粒。籽粒红褐色,易于脱粒,千粒重约20克。在营养成分上,总淀粉含量为83.4%,支链淀粉80.29%,粗脂肪83.4%,单宁1.61%。它对丝黑穗病和叶部病害具有中等抗性,抗虫性一般。在产量上,第1生长周期亩产达到362.4千克,比对照青选二号增产13.4%;第2生长周期亩产348千克,比对照青选二号增产12.3%。
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适宜育苗移栽,育苗播种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每亩大田用种量0.5千克。移栽时,按行距50厘米至66.7厘米,窝距26.7厘米至33.3厘米进行。移栽密度为每亩6000株至10000株,土壤肥力高的地区应适当稀植,肥力低的地区则适当密植。底肥每亩需用农家肥1000千克,追肥则用清粪或沼液1500千克。
“红缨子”高粱适宜在贵州省海拔1100米以下中上等肥力土壤的春季种植。然而,种植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本品种在适宜区域外种植可能会因土壤、气候差异而发生变异。其次,由于分糵力强,成熟度与整齐度不一,不适合机械收割,只适合人工分批采摘。此外,对农药非常敏感,禁止使用含有有机磷成分及其他可能影响高粱生长的农药。由于籽粒较小,不适宜直播,多采用育苗移栽。作为南方短日照作物,高海拔地区春季气温回升晚,秋季低温来得早,可能影响“红缨子”高粱的正常生育期,导致不能正常扬花结实或灌浆成熟。因此,建议尽量改夏播为春播种植,以避免伏旱与秋风对高粱品质与千粒重的影响。
“红缨子”高粱以其卓越的酿造特性和稳定的产量,成为了贵州高粱种植业的一颗新星,为当地的酿酒业和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