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成县:从“守绿”到“生金”,林下经济向绿图强
五月的成县宋坪乡猫川村,山峦叠翠,草木葱茏。在龙凤山林场的密林中,成片的淫羊藿舒展着油亮的叶片,苦参、重楼、白芨等中药材在树荫下蓬勃生长,一幅“林中有药、药中有景、景中致富”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作为林下经济发展的示范点,龙凤山林场通过“国有林场+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创新模式,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龙凤山林场辖区森林资源总面积56.84万亩,其中国有林面积28.85万亩,集体林27.71万亩,森林覆盖率76.4%,是成县南部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在全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开展后,林场转变发展思路,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和湿润的气候条件,在龙凤山林场毛川林区创建了林下经济示范点,示范点主要由县级林木种质资源圃和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点两部分构成。
“我们坚持保护森林资源与适度经营开发相适应,利用乔木林下的散射光和腐殖土优势,发展中药材种植,既保护了森林生态,又激活了土地效益。”龙凤山林场场长贾建民介绍。林场先后建成350亩林下中药材示范基地,引进淫羊藿、苦参、白芨、重楼等17种适生品种。同时建设了毛川林木种质资源圃,包括珍稀树种收集区、绿化树种收集区、乡土树种收集区、经济果树收集区、花灌木区五大区。目前,资源圃共收集移植成县乔木树种87种1884株,各类花灌木13种1060株涉及58科92属,形成了“上层林木参天、中层药草繁茂、下层生态循环”的立体林业格局。
示范基地已带动猫川村及周边4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在中药材种植初具规模后,龙凤山林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构建“种植+旅游”的复合型发展体系。
境内尖山子省级森林公园山奇林秀,风光宜人,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景区有甸山、高峰水库、金莲洞、大云寺、石门望月、三尖山原生态森林景观等,其景点各具特色,风光旖旎,近年来成为成县及周边区域避暑最佳旅游地之一。当地群众通过务工、摆设临时摊点等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中药材、苗圃等景观,林场还开发了“森林康养”旅游线路。每逢春夏,满目的中药材花开成海,林间步道、观景台及动物救助站里的黑熊、孔雀、鹿等吸引游客前来体验观光。
“以前守着林子没出路,现在林下种药比种地强多了!”猫川村村民左辉辉蹲在淫羊藿地里,查看长势情况。他告诉记者,自家承包地入股合作社,除了土地流转费、入股分红,还能通过在示范基地和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宋坪乡猫川村将村集体经营的982亩林地采取分户不分林的方式,把收益权量化到户,以股份形式折算成林票,由村民入股到村集体统一适度经营,提高了集体林地的综合效益。
“国有林场+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激发发展潜力,保障农户利益。由龙凤山林场指导村集体股份合作社流转群众林地统一经营,发展种植淫羊藿、猕猴桃、板栗、艾草、白芨、五味子等林下产业,并与村集体股份合作社签订收购协议,保障产品销售,进一步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
像左辉辉这样的农户,在猫川村不在少数。林场通过“土地入股+劳务用工+收益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切实形成了种植基地“培育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
从单一管护森林资源到林权改制下的适度开发,从“守着青山看风景”到林下经济蓬勃发展,龙凤山林场的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众多的猫川村正以生态为笔、产业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绿色致富的新篇章。正如林场人的深情告白:“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片林地都成为‘绿色银行’,让老百姓在保护生态中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