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横山:“六字工作法”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雷龙湾镇周界村的清晨,阳光洒在连片的高效节水灌溉农田上,绿意盎然的土豆苗随风摇曳。谁能想到,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已成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2024年,周界村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农民人均收入突破2.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
“示范村的牌子不在村口,而在老百姓心里。”镇干部钱宏霞的话道出了周界村蝶变的真谛。通过“一户一田一群羊”模式,村民不仅实现了土地集约化经营,还发展起规模养殖业。6540亩节水农田、2.1万只羊群、300亩果园,勾勒出产业融合的立体图景。更难得的是,村里的厕所改造、庭院美化等“小事”,成了村民自发参与的“大事”。
在小王地村的田埂上,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驻村第一书记李冲正蹲下身,查看刚安装的节水灌溉设备。“过去种地靠天,现在靠技术。”他指着连片的高标准农田说。2024年,村里投资700余万元建设的1090亩农田项目,让“旱作农业”焕发新生。
李冲带领的技术服务队,成了村民眼中的“田保姆”。从设备使用到作物选种,他们手把手教授,让科技真正扎根黄土。“多种粮、种好粮,既是增收路,更是保粮责。”这句朴实的话语,承载着驻村干部的初心。
走进殿市镇五龙山村,时光仿佛在这里沉淀。国家级古村落的青砖黛瓦间,《平凡世界》取景地“原西县中学”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驻村第一书记高有才的“便民服务卡”上,写满了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
“四园一场一站”的集体经济,6000只羊的养殖产业,加上“两寺一村一校”的文旅资源,让这个传统村落实现了“跨界突围”。高有才说:“‘六字工作法’不是口号,是让我们主动‘找茬’、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
怀远街道官元峁社区的“红管家”老张,每天都要在巷道里转上几圈。谁家老人需要送餐,哪里的路灯不亮,都记在他的小本子上。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晓打造的“三色服务”机制,让基层治理有了温度。“居民说事”站点、“流动红板凳议事会”……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创新平台,让“共建共治共享”不再是抽象概念。随手拍志愿服务队用镜头记录民情,“小蜜蜂微讲堂”把政策变成家常话,社区治理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周界村的产业融合,到小王地村的科技赋能;从五龙山村的文旅突围,到官元峁社区的精细治理,横山区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朴素道理: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唯有脚踏实地。“六字工作法”中,“走”出了民情,“干”出了实效,“讲”清了政策,“读”懂了需求,“写”下了方案,“想”出了创新。正如一位驻村干部所说:“乡村振兴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横山人正以最质朴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最美的风景,不在远方,就在用心耕耘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