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叶”铺就振兴路——云南省禄劝县撒营盘烟站护航烤烟生产纪实
时下的滇中北部,万亩烟田舒展新绿。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撒营盘镇,轰鸣的农机声与忙碌的身影交织成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从寒冬到暖春,撒营盘烟站职工以政策为犁、技术为铧,在2025年烤烟生产季书写着"金叶富民"的时代答卷。
“合同签订要趁早,机械补贴少不了!”清晨的田埂上,53岁的烟站职工韩忠发驾驶着“广播站”,用方言顺口溜唤醒沉睡的村庄。车斗里装载的不仅是移动音响,更是一整套“政策礼包”——从种植合同到绿色补贴,从农机优惠到技术扶持,每项政策都被编成朗朗上口的乡韵。
在砍邓村委会大院,老职工刘勇正与青年职工杨亚丽开展“青老搭档”政策宣讲。投影幕布前,30余名烟农对照着新发放的“烟农告知书”,听着刘勇用方言解读惠农政策。“每亩农机补贴怎么算,这张卡上写得明明白白。”烟农段有祥指着卡片上感慨。夜幕降临后,“星空夜校”又在85个种烟村组次第点亮,烟站职工用PPT演示着合同签订的全流程。
针对新生代烟农,烟站构建起“云端服务矩阵”。烤烟生产辅助员聂天平在用手机,向85余名烟农演示合同网签操作。90后新烟农王子军边听边操作:“在香叶智农上地块信息、补贴政策手机就能查,无人机飞防也能预约!”据统计,通过“广播站+夜校+云端”立体化传播,全镇种烟政策知晓率已达100%。
早在2025年1月的寒风里,撒营盘烟站已打响烟田管理“第一枪”。13600亩烟田里,深耕机划开沉睡的土地,25厘米的深耕深度打破犁底层,让冬日的阳光充分消杀土壤病菌。“冬耕深一寸,顶施一次粪。”机耕手张培荣驾驶着旋耕机,看着翻出的新鲜土层欣慰地说。全镇推广的绿肥翻压技术更显生态智慧,盛花期的光叶紫花苕被翻入土壤,既增加有机质又抑制杂草,实现“藏粮于地”的绿色转型。
2月23日,撒营盘镇撒冲育苗点开启“生命孕育”之旅。消毒池旁,技术员张师傅严格监督每位进入者的鞋底消毒。“从漂盘到棚膜,每个环节都要全链条消杀。"育苗大棚内,温湿度传感器实时传输数据,烟技员通过手机APP即可远程监控。在梯度育苗责任制下,4个批次烟苗如绿色琴键般整齐排列,专业化的“育苗管家”团队确保每株烟苗都达到“根系发达、叶色深绿”的壮苗标准。
进入3月,烟田里划出笔直的“五线谱”。烟技员徐工带着皮尺穿梭田间,指导烟户按“墒平、土细、沟直”标准理墒。“墒面倾斜度要控制在3度以内,这样既保水又防涝。”在九曲十八弯的山地烟田,无人机航拍技术,能清晰看见每个烟塘的大小。至4月5日,全镇13600亩烟田全部完成划线理墒,为烟苗移栽奏响“前奏曲”。
走进撒营盘烟站,墙上的“烤烟生产护航图”犹如作战沙盘。从合同签订到烟叶交售,7个关键节点标注着30余项技术规程、18支服务团队。“我们要让服务跑在问题前面!”站长孔德旬指着图表介绍。春耕期间推行的“20分钟响应、2小时到场、24小时反馈”机制,已及时解决农机故障、水源保障等急难问题23件。
在烟农合作社机库,理事长张培俊正组织农机手保养设备。“这台新引进的打塘移栽一体机,作业效率比传统设备提升40%。”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的“墒情监测系统”更显智慧,插在烟田边的传感器实时回传土壤数据,AI模型自动对“虫情、病情、墒情、苗情、气候”进行实时监测。通过这些智能化手段,烟农们不仅能实时掌握土壤湿度、病虫害情况,还能根据AI模型的精准分析,科学调整施肥和灌溉方案。
从沾满泥土的工作笔记到24小时开机的服务电话,从云端服务矩阵到田埂广播站,撒营盘烟站编织起一张科技与传统交织的服务网络。烟农李大姐看着核心示范区划的塘线说:“有烟站全程护航,就像给庄稼买了'保险!”
微风拂过层层烟田,撒营盘的故事仍在续写。当科技赋能邂逅乡土智慧,当绿色理念融入金色产业,这片滇中北部的热土正演绎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政企农携手同行的足迹里,在烟苗拔节生长的韵律中,“金叶富民”的梦想,随着四月的暖阳,照亮了云岭高原的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