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烟草:让乡村小店实现“逆生长”
在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汤头街道下郑庄村,50多岁的郑唐家守了二十多年的一家亲便利店,最近成了十里八村的“网红店”。夺目的店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整整齐齐的货架间飘着茶叶蛋的香气,门口快递架前不时传来扫码声,几位老人正坐在惠民服务区唠家常。谁也想不到,这个充满现代气息的惠民综合体,半年前还是个“杂货堆得能捉迷藏”的老式杂货铺。
“小孙啊,上次培训看的那些亮堂店面,俺这老骨头真眼馋。”去年冬天,在临沂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举办的农网客户培训会上,郑大哥拉着客户经理孙士宝的手直叹气。布满裂纹的水泥地上,酱油醋瓶子挨着化肥袋,散装零食在褪色的塑料筐里挤作一团——这家2004年开张的老店,就像本泛黄的日历,定格在二十年前的时光里。
孙士宝把情况汇报到河东区局(营销部)第三基层服务站,当天下午站长就带着党员帮扶队进了村。量尺寸、画图纸、算成本,五六个忙碌的身影在店里忙活到天黑。听说郑大哥舍不得换新货架,客户经理们下班后开着私家车带郑大哥跑遍了周边二手市场,硬是淘回了合适的货架,省下的2000多元转头给小店添置了一台新冰柜。
“孙经理和同事们比自家孩子还上心!”看着帮扶队员们整理货架忙得满头大汗,郑大哥煮了一大锅苹果水给队员们解渴。半个月后,当“一家亲惠民服务中心”的招牌亮起来时,村里老会计打趣:“老郑你这哪是开店,分明是给超市找了个好婆家。”
店铺亮堂了,新烦恼却冒了头。郑大哥用了十年的蓝皮账本,如今再用却发现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孙子爱吃的薯片进了多少袋?昨天卖出去几瓶酱油?常常对不上账。“现在年轻人买东西都扫码,要不咱也试试那个店铺管理系统?”朱贵香提议时,老人直摆手:“这高科技玩意儿,俺可摆弄不来。”
为了解决郑大哥的“烦心事”,河东烟草派来了“驻店师傅”。从开机联网到商品入库,客户经理小刘在店里忙活了三天。现在郑大哥扫码枪使得比算盘还溜:“‘滴’一声钱就到账,库存自动减,月底还能看‘体检报告’。”更让郑大哥得意的是,他还学会了会员管理,每逢赶集日总要用喇叭吆喝:“扫码加会员,鸡蛋每斤便宜两毛!”
今年,“一家亲惠民服务中心”门口又支起了“助农服务站”招牌。河东烟草牵线搭桥,银行来办惠农贷款,快递公司设了收寄点,连手机充值、保险咨询都能办。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惠民服务区:赶集的老人能歇脚喝茶,电动车没电了可以充电,就连村委会都把政策宣传栏搬了过来。
“现在每天进店人数翻了五倍。”郑大哥掏出新账本,改造后每月增收三千多元。更让他开心的是小店成了村里的“消息中心”,谁家上了致富新项目,哪块地要流转了,乡村振兴的新政策,都能在这打听到。最近他还张罗着帮乡亲们利用“惠民直播间”销售柳编产品,上墙的“惠民代购点”牌子正在定制中。
夕阳余晖下,一家亲便利店的惠民服务灯箱亮了起来。郑大哥擦拭着“服务示范店”的牌子,对来取快递的村民说:“俺这小店啊,就像春天刚灌浆的麦穗,经历了场‘及时雨’,眼见着绿油油的穗头一天比一天长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