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龙山镇建设“花崖林海”跨村联建片区
“我们曾自嘲,花崖头各个村庄都是穷得很稳定。”提起村里以前的情况,“花崖林海”跨村联建片区党总支书记刘汉昌不好意思地笑了。
暮春清晨,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龙山镇“花崖林海”跨村联建片区,记者沿着新硬化的环山路一路向东,山风送来油菜花的缕缕清香,车拐过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弯,目之所及,层层铺展的梯田披上了金色霞光,宛如一幅油画徐徐展开。
“十年前,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一年到头就指望着谷子能换点钱。”刘汉昌望着远处的梯田说,“现在,林下茶、瓜蒌、灵芝、黄精、地瓜都种上了,村民腰包鼓起来了,城里还有不少人想来承包家庭农场呢。”
时间回到2015年,那时的片区是另一番光景。6个村守着14.2平方公里土地,撂荒率近四成,年轻人像候鸟般迁徙。
原先在城里汽车维修事业干得红红火火的刘汉昌,通过人才回引,回村当起了党支部书记。看到村里的情况,刘汉昌心里透心凉:野草淹没的梯田,空置的老屋,村民守着山货卖不出价钱。
转机始于2022年村党组织“跨村联建”的实践。龙山镇将6个自然村党组织整合成立片区党总支,由刘汉昌担任党总支书记。
“打破村界才能盘活资源。”刘汉昌把商海历练出的魄力带进了山沟。整合利用项目资金,修建水库、硬化道路、建设小米加工厂、注册“花崖头小米”品牌,一系列“组合拳”精准打到了乡村发展的痛点。
“花崖林海”跨村联建片区的山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酸性土壤尤其适合谷子生长。2024年春,片区党总支从临沂农科院引入“济谷30”等13个谷物品种,以“试验田”的形式筛选出3个高质高产品种,每亩提高产量200斤,经济价值每亩增加1000元,村民仅此一项增加收入200万元。更绝的是“土地轮作”——谷子收割后种地瓜,亩产5000多斤,每斤能卖1元左右。
当“花崖头小米”的清香飘出山坳时,村民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抱团发展”的力量。
沿着新修的环山路深入片区,新栽植的2万余株板栗树在风中摇曳,林下300亩茶园正吐露新芽。镇里的包村技术员范丰省介绍:“春天树木遮阴,冬天落叶防寒,林下茶不用打药,品质比普通茶园好得多,预计每亩能卖1500元。”更让人惊喜的是灵芝种植,在树荫下仿野生栽培的灵芝,每亩产值可达8000元。
前不久,片区与日照援康药业签订了瓜蒌种植合同。5月中旬,2.9万株瓜蒌苗将会沿着梯田地堰扎根,这种浑身是宝的植物,果实、根可入药,种子能做高档瓜子,夏天白花漫山,秋天橙果累累,将把梯田变成“花海药园”。日照援康药业的订单直接开到地头,村民不用出村就能把农产品变成真金白银。
产业勃兴带来最可喜的变化,是越来越多“归雁”衔枝返巢。抖音网红“渔港夫妇海鲜”刘在军,去年通过直播帮助村里卖出2万余斤“花崖头小米”;返乡青年张涛的“宏冠茶业”,带动20多户村民种茶致富。为留住人才,龙山镇专门成立服务专班,帮助解决水电供应等难题。“现在村里路通了、网好了,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谁还愿意往外跑?”张涛说。
“跨村联建到现在才两年多工夫,我们片区村均增收3万多块,足足增长了3成多!现在腰包也鼓了,我们还要努力保护好片区生态,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进一步提升‘江北最美梯田’的美誉度,让花崖头‘美得很生动’。”刘汉昌说。
“我们在全县面上推广‘跨村联建、抱团发展’模式,通过党建引领整合各村资源,构建产业共同体,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既扩大了产业规模,又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实现共营共富。”莒县县委组织部组织一科科长周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