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连城县:生态+科技 石蛙变“金娃”
5月13日,走进福建省连城县莒溪益林家庭农场,整齐排列的养殖池里,山泉水潺潺流动,石块缝隙间,体型健硕的棘胸蛙或静卧休憩,或发出低沉蛙鸣,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面。
棘胸蛙被誉为“水中人参”,俗称石蛙,对水质、温度、环境要求极为苛刻,连城的青山绿水就是它们的“天然产房”。近年来,当地以“生态+科技”为双引擎,将对环境苛求的棘胸蛙培育成助农增收的“金娃娃”,蹚出一条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赢之路。
“我们采用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模拟野外生存环境,投喂黄粉虫、蚯蚓等天然饵料,从源头保障品质。”连城县莒溪益林家庭农场负责人林君华说。近年来,林君华经过摸索,研究出了自繁自育生态养殖人工驯养技术,首创“益管益养”理念,通过建设“一池多用”的生态循环池,实现种蛙繁育、蝌蚪培育、成蛙养殖全流程电子监控实时观察管理,幼蛙成活率从最初的30%提升至80%以上。
“目前,我们的石蛙主要销往龙岩、厦门、广东等地,蛙商主动上门采购,成蛙每斤能卖到100元以上,市场供不应求,养殖效益良好。”谈及销售,林君华难掩笑意。如今,该农场已形成年出栏成蛙1.2万斤,种苗年产量60万只以上的规模,成为当地石蛙养殖龙头。
而在连城旺泉生态石蛙养殖场,养殖技术的革新正在进行。蛙农古兆有正专注地检查恒温水环境下蝌蚪的生长情况。“传统山泉水养殖,产卵期仅4月—9月,现在采用恒温水养殖,打破这一限制,实现全年不间断产卵。现在是高峰期每天能收20板蛙卵、5万余粒。”
“幼苗期和变态期是关键,现在成活率高了,养殖户的风险也小了。”古兆有介绍说,恒定的水温不仅延长了产卵周期,而且避免蝌蚪因温度波动引发的各种疾病,这对提高育苗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
数据显示,全县石蛙养殖通过生态循环、恒温繁育等技术突破,年育苗量从2015年的十几万只增至如今的200万只,不仅满足本地需求,更远销粤、沪等地,成为龙岩市石蛙种苗重要供应地。
从“散养试水”到“产业集群”,连城县正构建起“技术支撑+政策扶持+市场拓展”的三位一体发展体系。连城县农业农村局水技站站长林兴榕介绍,近年来该站组织了十余场养殖技术方面的培训班,累计培训500余人次,解决了种苗繁育、病害防治等关键问题;同时通过利用网络平台、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不断提升连城棘胸蛙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如今,连城全县石蛙养殖面积达200余亩,带动150余户农户参与,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曾经藏于深山的“生态精灵”,化身为乡村振兴的“金娃娃”,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