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会泽:烟稻轮作绘“钱”景
娜姑坝子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光照充足,非常适宜水稻生长。顺着海河延岸直下,成片的水田里,随处可见农户们插秧的身影。男人们犁地、扶田埂、挑秧,妇女们灌水、插秧……这种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农耕习俗,不仅勾勒出一幅幅春耕忙种的景象,也为水田增添了一份文化的厚重。
不远处,微耕机加紧整田,栽秧的妇女们用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会泽海腔助兴,整个坝子成了歌的海洋。不一会儿,一株株翠绿的秧苗被均匀的插入田中,原本波光粼粼的水田披上了一袭“绿装”。“我家有6亩多田,估计还要三四天才能栽完。”正在整田扶田埂的白雾村村民张正贵说,自己年纪大了,外出务工也不方便,在家种点田还不错,每年除去生产成本还能挣2万多元。
中午时分,白雾村村民张茂兰和一起插秧的“姐妹”们在田间小憩,吃着当地特产蒸洋芋。“每年四五月份是最忙的时候,我家的地按每亩1500元的价格流转给大户栽烟,闲暇时就帮忙栽烟、插秧,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主家还供午饭,一年到头租金和工钱就有三四万,比外出打工挣钱,还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
“以前种地靠牛耕,现在种地靠农机,我今年计划种植20多亩水稻,还种了30亩烤烟,这个面积以前想都不敢想。”白雾村村民吴发万靠着种植烤烟和水稻,在村里盖起了楼房,开上了小汽车,“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些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当地政府和烟草部门的努力。为实现降本增效,当地烟草部门大力鼓励烟农进行机械化生产,对购买农机和进行机械化作业的烟农进行补贴投入,并定期召开相关技术培训;同时鼓励烟农进行稻烟轮作,实现粮烟双收,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还有助于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保证烟苗和水稻的顺利移栽,娜姑镇政府和烟草部门提前部署,统筹各方力量,加强优化水资源供给,提前安排人员做好水沟清淤工作,还通过技术指导、农资保障、农业保险等方式为烤烟、水稻移栽保驾护航。
现在,娜姑镇结合白雾村这一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的优势,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努力把娜姑坝子打造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