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资修路、打造花海!一位村支书的十三年乡村振兴路
近年来,陕西省礼泉县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礼泉县赵镇堡里村党支部书记杨世贵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立足村情实际,结合地域特色,十三年如一日,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的责任与担当。
仲夏五月,漫步于赵镇堡里村,远眺青山苍翠,近观水光潋滟,移步曲径通幽,村落古朴典雅,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昔日的偏僻村落得以华丽转身,成为了一个以休闲旅游度假为主导产业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及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异口同声地说:“多亏了我们的杨书记!”
今年59岁的杨世贵是十里八乡的“能行人”,年轻时凭着能吃苦、肯钻研的拼劲,当过建筑工人、经营过农机、汽车货运又搞过工程,在外地闯出了一番天地。然而每次回乡探亲,看到这片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依然贫瘠,看到熟悉的父老乡亲依靠传统耕作改变命运,他的心里五味杂陈,久久不能平静。
2012年,杨世贵经过深思熟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返乡创业的号召,毅然决然回村上干事,下定决心要改变村上的落后面貌。有想法就要付诸行动,于是他联系村上干部群众、村民代表,从抓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开始,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建设新家园行动。
“以前村子道路泥泞,下雨天污水漫流,群众寸步难行。”杨世贵介绍道,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借助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东风,这里已经打造成集绿色生态回归、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面对村里的窘困状况,杨世贵没有退缩,他在多方争取项目的同时,又自掏腰包垫补资金,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2013年修建了堡里到赵镇的通村柏油路。他又一鼓作气,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排水系统、路灯等相继建成;同时,积极招商引资,让村庄的整体面貌得到极大提升。
“水岸波光粼粼,花海姹紫嫣红,一到赏花季节,我们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杨作峰高兴地说道,自从杨书记回来了以后,他带领大家实实在在干了好多好事,村上面貌焕然一新,也给村民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
硬件设施完善后,杨世贵把重心放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上。他垫资160多万元,在河里建了三个鱼池,一个560多平方米的水中垂钓台,发展养鱼垂钓事业。2017年投资30多万元,在村南打深机井并完成配套设施,可灌溉农田200多亩。近年来,堡里村先后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省级森林村、省级旅游示范村等。今年投资4800万元,由赵镇堡里村经济合作社和青海祥泉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建成堡里花海项目,预计带动堡里村150余人入园务工,周边群众经济收入可提高3万元左右,提升了村民经济收入。
抬头见绿,出门即景,浓郁花香逐渐蔓延至家家户户,和美乡村画卷徐徐展开……十多年来,杨世贵一直奔波在为村庄谋发展、为乡亲谋福祉的路上,让这个昔日少人问津的乡村蜕变为远近闻名的省级旅游示范村。这些年来,家乡一点一滴的变化,村民们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无形中,不仅凝聚了民心,也激活了乡村振兴更多发展动能。
“看着村子这些年的变化,看着乡亲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觉得曾经付出的所有汗水与努力都是值得的。”杨世贵表示。下一步,堡里村将持续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全力抓好粮食生产、文旅融合、集体经济壮大、和美乡村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积极探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新路径,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