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白芷?
白芷,学名 Angelica dahurica,是伞形科当归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中部和东部地区。它不仅是中药材中的重要成员,还因其独特的形态特征而受到植物学爱好者的关注。
白芷通常生长在湿润、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黄壤土中,常见于山地、丘陵和田边地带。了解“白芷长的什么样”,有助于我们在野外识别它,也有助于种植者进行科学栽培。
白芷的外形特征详解
植株高度与茎干
白芷植株通常可以长到1到2米高,茎直立,呈圆柱形,表面有细纵沟,基部略带紫色,质地坚硬,具有一定的分枝能力。
叶子形态
白芷的叶子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叶片较大,边缘呈锯齿状,叶面绿色,叶背颜色稍浅。叶子互生,基部叶较大,随着向上生长,叶片逐渐变小。
花朵特征
白芷的花期通常在夏季,花为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而密集,颜色为白色或略带淡粉色。花瓣呈倒卵形,雄蕊5枚,雌蕊1枚。
根部特征
白芷的根是其药用部分,根呈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质地坚硬,断面呈粉性,气味芳香,味辛而微苦。
白芷与其他相似植物的区别
在野外识别白芷时,容易与同属的其他植物混淆,如杭白芷、当归等。白芷的显著特征包括其高大的植株、羽状复叶、白色小花以及特有的芳香气味。与其他植物相比,白芷的根部更为粗壮,表皮颜色偏白,这也是“白芷”名称的由来。
白芷的生长环境与栽培要点
白芷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耐寒性较强,但不耐涝。种植时应选择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土壤。播种时间一般在春季或秋季,生长期较长,通常需一年以上才能采收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