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新突破:“丹法鲆”与“鲆优1号”引领高效养殖新潮流
2025-08-04 05:49:28 发布
在水产养殖业中,新品种的开发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养殖效率和更好的经济效益。近日,农业部第1563号公告宣布,黄海所培育的大菱鲆“丹法鲆”和牙鲆“鲆优1号”成功通过审定,成为适宜推广的杂交品种,这标志着我国水产养殖业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大菱鲆“丹法鲆”的培育始于2003年,通过精心选择来自法国、智利、英国、丹麦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大菱鲆亲鱼,采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配合力分析筛选出丹麦雌、法国雄的最佳杂交组合。这一新品种在苗种培育阶段的出苗率平均达到30%以上,白化率低于4%,且在相同条件下测试对比,收获体重比对照组平均提高24%以上,养殖存活率平均提高18%以上。2007至2010年间,在山东、河北和辽宁等地试养983万尾,养殖时程缩短到8-13个月,养殖存活率平均达到90.08%,饵料转化率平均提高27.9%。
牙鲆“鲆优1号”同样自2003年起开始培育,通过人工感染鳗弧菌的途径选育出抗病选育群体(RS),并与日本引进后选育的牙鲆群体(JS)交配,筛选出养殖成活率高、生长较快的杂交群体。该品种以韩国引进选育牙鲆群体作为父本进行杂交,得到的三杂交后代即为牙鲆“鲆优1号”。这一品种具有生长快、成活率高的优点,经养殖对比,比普通牙鲆体重提高30%左右,成活率提高20%左右。
这两个新品种的获得,不仅是黄海所继“黄海1号”和“黄海2号”中国对虾之后的又一次水产新品种培育成功,也是我国大菱鲆和牙鲆鱼类人工培育的第一个新品种。它们的适宜养殖区域覆盖我国北方沿海,可以进行池塘、网箱和工厂化养殖,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随着“丹法鲆”与“鲆优1号”的推广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水产养殖业将迎来更加高效、环保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