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特早熟玉米种植:技术革新与生态效益

2025-07-28 05:50:58 发布

在晋西北的广袤土地上,一场农业革命正在悄然发生。2002年春,山西金太阳种子公司与朔州市农业局携手,在平鲁区的六个乡镇数十个村,推广种植了特早熟玉米新品种“利马28”和“利马29”,面积超过1万余亩,创下了当地连片种植玉米的新记录。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产量,平均亩产达到327.6公斤,是传统杂粮产量的两倍多,而且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更重要的是,玉米秸秆的大量产出,为家畜养殖提供了充足的越冬饲草,这对于家畜养殖、草坡维护、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

然而,在测产调查中发现,由于农户缺乏栽培经验,优种的增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产量在不同农户和村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原因在于留苗密度和土壤肥力及施肥水平的不同。

首先,留苗密度对产量有着显著影响。通过使用不同株距的播种轮,农户可以选择不同的留苗密度。实践证明,理论留苗密度越高,产量也越高。“利马28”品种适宜密植,在高肥水地块亩留苗应达到5500株左右,中肥地块亩留苗也应达到4700-5000株。只要施足底肥,及时进行肥水管理,亩产量可达500公斤左右。

其次,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也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平鲁区的土壤肥力状况普遍偏低,直接影响到产量的提高。因此,选择肥力较高、保水性较强的地块,并增施以有机肥为主、配入适量氮、磷、钾化肥的底肥,是提高产量的关键。

种植利马系列特早熟玉米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选择肥力较高的地块,增施有机肥和适量化肥;采用地膜覆盖,适时早播,并强调适当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追肥,促进穗分化,增加穗行数和成粒数,争取穗大粒多,提高粒重,夺取高产。

这场农业技术革新,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为晋西北地区的生态建设带来了积极影响。通过科学种植,晋西北的农民们正在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农业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