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菇栽培秘籍:金色美味,自然之选
探索自然之味,杨树菇以其金黄的色泽和鲜美的口感,成为餐桌上的宠儿。这种被称为柱状田头菇、柱状环锈伞、柳松茸的菌类,不仅味道鲜美,还具有利尿、除湿、健脾止泻的健康功效,是食疗的优选。
杨树菇的子实体单生、双生或丛生,菌盖直径5-13厘米,表面细条纹,白色光滑。春秋时节,它们野生于杨、柳、榕、桑及梧桐等枯木上,是一种木腐菌。利用农林副产物如枝条、刨花、木屑、玉米秆、蔗渣等,可以栽培出这种美味。
杨树菇分解木质素的能力较弱,但分解蛋白质的能力比平菇强,因此在培养料中需要添加富含蛋白质的材料,如米糠、麸皮、豆饼、花生麸等。段木含水量在50%-75%时生长良好,木屑培养基含水量以56%-65%为宜。菌丝生长的适宜pH值为4-6的偏酸环境,适温为24-28°C。出菇温度为15-26°C,以22-24°C为宜。
栽培方法分为椴木和袋料两种,袋料栽培因其成本低、成品率高、省工省场地而广泛采用。栽培季节大致在4-6月和9-11月,具体时段需根据当地气温灵活掌握。
母种使用PDA,原种和生产种则使用木屑、米糠或玉米秆、蔗渣作培养基,并添加石灰、石膏、磷酸二氢钾、蔗糖水等辅料。将主料拌匀调湿到60%,装瓶后封口、灭菌、接种、发菌。菌丝长满料后过5-7天转接。
栽培料的配制,以木屑、玉米秆(芯)、稻麦草等农林副产物作主料,再配以辅料石膏粉等,调湿到60%-65%,装入耐高温塑料薄膜袋中,压实,套环固定,或纸塑双封,或直接拧紧袋口并折卷或用胶圈固定。再灭菌、接种发菌。在22-26°C下培养45-60天,菌丝满袋,过5-7天催蕾,开袋口。当有菇蕾后,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到86%-92%,随子实体的生长而拉直袋口,待子实体八成熟时即可采收。
杨树菇的栽培,是一场与自然和谐共舞的过程,它不仅为我们的餐桌增添了金色的美味,也为农林副产物的循环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让我们一起走进杨树菇的栽培世界,体验从自然中汲取的纯粹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