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传染性肝炎:如何识别与治疗?

2024-10-21 10:00:07 发布

犬传染性肝炎,一种由犬腺病毒I型引起的急性疾病,常以黄疸、贫血和角膜混浊(俗称蓝眼病)为显著症状,对幼犬尤其致命。虽然四季皆可能发病,但幼犬更易感染,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感染犬只都会表现出角膜变蓝。与犬瘟热不同,此病主要通过消化道而非呼吸道传播。

感染后,犬只的潜伏期通常为7天左右。最急性病例可能在数小时内因呕吐、腹痛、腹泻而死亡。急性病例则表现为精神萎靡、体温升高至40.5°C、食欲丧失、频繁饮水、呕吐和腹泻。病情进展时,可能出现贫血、黄疸、咽炎、扁桃体炎和淋巴结肿大。眼睛的角膜混浊是其特征性表现,混浊从中心向外扩散,严重时可能导致角膜穿孔。幸运的是,角膜混浊若逐渐消退,犬只通常能够康复。

诊断时,医生会依据角膜变蓝、黄疸、贫血等临床症状,结合血液检查中红细胞数、血色素、比容下降,以及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胆红素增多等生化指标。确诊还需依赖特异性诊断。

治疗方面,一旦发现犬只感染,应立即使用大剂量的犬传染性肝炎抗血清进行治疗。同时,对症治疗包括静脉滴注葡萄糖、电解质液体及三磷酸腺苷、辅酶A,以助于犬只康复。为了防止继发感染,还需使用抗菌素治疗。对于角膜和结膜炎症,可以采用眼底封闭及结膜下封闭疗法,并结合点眼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