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创新成果——“并单16号”玉米品种的丰收秘诀
在山西的广袤田野上,一种名为“并单16号”的玉米新品种正以其出色的表现吸引着农民的目光。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精心培育,这款玉米品种以其早熟、高产、抗病等特性,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并单16号”的审定编号为晋审玉2010003,它的诞生源于206-305与太系50的完美结合,试验名称“神州106”。这一品种的生育期比传统的极早单2号早1天,幼苗叶片椭圆形,叶色深绿,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其株形紧凑,株高可达200cm,穗位60cm,花丝与花药均为浅紫色,雄穗分枝繁多,预示着其强大的授粉能力。
果穗呈锥型,穗轴红色,穗长18cm,穗行数14-16行,每行平均32粒,籽粒橘黄色,半硬粒型,百粒重高达31.0g,出籽率达到85.3%。这些特点不仅保证了“并单16号”的高产潜力,也使其在品质上有着不俗的表现。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检测结果显示,其容重为762g/l,粗蛋白9.6%,粗脂肪4.03%,粗淀粉71.76%,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其优良的食用价值。
在抗病性方面,“并单16号”同样表现出色。经过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鉴定,它对丝黑穗病和穗腐病具有抗性,对大斑病有中等抗性,虽然对青枯病、矮花叶病和粗缩病有一定的敏感性,但整体抗病能力仍然值得信赖。
产量表现是“并单16号”最引以为傲的地方。在2008至2009年的山西省特早熟区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2008年亩产达到588.0kg,比极早单2号增产8.6%;2009年亩产更是高达615.1kg,增产15.3%。两年平均亩产601.6kg,比对照增产11.9%。2009年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661.2kg,增产13.8%,这一成绩无疑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栽培方面,“并单16号”的要点是亩留苗3800-4000株,制种时父母本同期播种,父母本种植比例为1:4或1:5。它适宜在山西春播特早熟玉米区种植,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个高效、稳定的种植选择。
“并单16号”不仅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科研实力的体现,更是对传统农业种植方式的一次革新。它以其早熟、高产、抗病的特性,为山西乃至更广泛地区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