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腿菇的种植秘诀:从田间到餐桌的美味之旅
鸡腿菇,这个形似鸡腿、肉质细腻的食用菌,不仅以其鲜美可口的口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还因其药用价值而备受推崇。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鸡腿菇的栽培技术,揭开其从田间到餐桌的神秘面纱。
鸡腿菇的子实体群生,菌盖从近圆形逐渐变为钟形至平展,菌盖颜色从白色到深色变化,菌柄白色且圆柱状,基部膨大。这种草腐菌和土生菌适应性强,能在多种农作物秸秆、皮壳等材料上生长,是中温型食用菌的代表。
栽培鸡腿菇,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生长的温度要求。菌丝体生长的温度范围是3°C至35°C,最适温度为22°C至28°C。子实体形成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C至30°C,最适温度为15°C至24°C。在这个温度下,鸡腿菇生长迅速,产量最高。
在栽培方法上,熟料袋栽法因其移动和管理方便、保温保湿性能好、产量高等优点,被广泛采用。北京地区春季或秋季是栽培鸡腿菇的最佳季节,每年3月底或8月中下旬覆土,以确保栽培成功率和经济效益。
鸡腿菇对栽培场地要求不严,能保温保湿的场所如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山洞等均可。常用的生产配方包括棉籽壳、麸皮、玉米粉、石膏等,按料水比1比1.2至1.4加水拌料,充分拌匀后装入塑料袋,每袋装干料0.8公斤至1公斤,进行灭菌和接种。
接种后的栽培袋可放在室内或室外棚室培养,培养室温度控制在18°C至23°C。一般40天左右菌丝长满培养料,再移入菇棚进行出菇管理。在菇棚内做畦,畦宽80厘米,畦深25厘米,用石灰和菊酯类农药消毒、杀虫。将培养好的菌棒脱去塑料袋,横排在畦内,上覆3至4厘米土;或将培养好的菌棒袋口打开,在袋内覆3至4厘米土。覆土后喷水保湿,保持空气相对湿度为85%至90%,大约8至9天后,菌丝爬上土后,保持空气相对湿度为90%以上,再过7至10天,幼菇开始形成。在适宜温度下(20°C左右),8天后当菇体达六七成熟即可采收。
鸡腿菇栽培一次,可采收3至4潮菇,每一次的收获都是对种植者辛勤工作的最好回报。通过这些详细的栽培步骤,我们不仅能够享受到鸡腿菇的美味,还能体会到种植过程中的乐趣和成就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