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双6号:长江下游的高产油菜新星
在长江下游的广袤田野上,一种名为“浙双6号”的油菜新品种正以其卓越的产量和抗病性,成为当地农民的新宠。由浙江省农科院作核所精心培育的这一品种,以其国审油2003026的编号,展现出了其不凡的潜力。
“浙双6号”是一种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全生育期为234天,与中油821相比,仅晚一天成熟。它的子叶大小适中,幼苗半直立,叶片宽大且呈深绿色,边缘有缺刻,裂叶多达3对。植株高大,株高可达159厘米,分枝部位适中,一次有效分枝数为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高达366.2个,每角粒数21粒,千粒重4.6克。茎杆粗壮,花朵黄色,花瓣形态大,角果长且斜生,喙长,种子黑色圆形,含油量高达39.78%,芥酸含量2.15%,硫甙含量40.6µmol/g,抗病性优于中油821。
在产量表现上,“浙双6号”同样令人瞩目。2001至2002年度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142.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8.53%;2002至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30.8公斤,增产11.65%;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36.9公斤,增产20.09%。尽管在2002至2003年度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114.6公斤,略有减产,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高产品种的地位。
为了充分发挥“浙双6号”的高产潜力,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适时早播、合理密植,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9月中下旬播种,每亩密度8000株;科学施肥,重施基、苗肥,增施磷、钾、硼肥,适施苔、花肥;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虫草害防治,尤其是苗期的间苗和蚜虫、菜青虫防治,以及花角期的开沟排水和菌核病防治。
国家品审会的审定意见表明,“浙双6号”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已通过审定,并推荐在长江下游流域的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省推广种植,同时提醒生产者注意防寒抗冻。
“浙双6号”,不仅是一个品种名称,更是长江下游农民增收的希望,是农业科技进步的见证。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它正以其高产、抗病的特性,引领着油菜种植的新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