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早9:内蒙古农科院的玉米新品种,高产抗病害的绿色希望
在内蒙古广袤的土地上,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孕育出了一种名为“内早9”的玉米新品种,它不仅拥有蒙审玉2004009号的品种审定编号,更以其出色的特性和抗性,成为农民朋友们的绿色希望。
内早9的诞生,是科研人员智慧的结晶。它由外引系合344作为母本,自选系M1691作为父本,经过精心组配而成。幼苗时期,它就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叶片宽阔,叶鞘紫色,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成株的内早9更是清秀挺拔,株高264cm,穗位80-85cm,茎秆中度“之”型,叶数19片,雄穗分枝数9-11个,花药黄色,花粉量丰富。而雌穗的花丝初为黄白色,后转为粉色,易于吐丝,果穗长21~24cm,穗粗4.8cm,红轴秃尖小,穗行数16~18行,行粒数45~50粒,黄色的籽粒偏马齿型,穗粒数600~650粒,出籽率高达87%,百粒重29.5~31.5克,穗粒重174~180克。
在抗性方面,内早9同样表现出色。2003年的人工接种和接虫抗病虫鉴定显示,它对大斑病和弯孢病具有中抗性,对丝黑穗病和黑粉病具有抗性,更令人瞩目的是,它对茎腐病和玉米螟具有高抗性。
品质化验结果同样令人满意。内早9的粗蛋白含量为10.38%,粗淀粉71.29%,粗脂肪3.17%,赖氨酸0.29%,容重780g/L,这些指标都证明了它作为优质玉米品种的潜力。
在实际的田间试验中,内早9的表现同样不俗。2002年和2003年的区试平均产量分别为626.3 kg和584.3kg,均比哲单37增产,2003年的早熟组玉米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更是达到了666.3kg,增产12.6%。
种植内早9,技术要点也相对简单。选择中上等肥力的地块,4月下旬播种,种植密度3500~4000株/亩,施用适量的种肥和追肥,根据降水情况适时浇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
内早9,这个适宜在≥10℃活动积温2300℃种植区的玉米新品种,以其高产、抗病害的特性,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我国的粮食安全贡献了一份力量。


